2016年,中國光纖光纜需求量占到全球需求量的57%。CRU認為,隨著4G建設的深入以及光纖到戶的廣泛覆蓋,中國的光纖光纜需求增長不會就此停滯。下面進行色散補償光纖市場前景分析。
在常規單模光纖線路組成的傳輸系統中進行升級擴容,系統傳輸速率的提高和工作波長的更換會使光纖色散成為限制中繼傳輸距離的主要因素。這對於採用光強直接調製和直接檢測(IM-DD)的光纖傳輸系統來說顯得尤為突出,因此,色散補償技術成為當前一個熱門研究課題。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多種色散補償的方法,如預啁啾技術、色散補償光纖、色散均衡器、色散支持傳輸、光相位共軛和光孤子波傳輸等。其中,採用色散補償光纖的方法具有補償效果顯著、頻帶寬和實施簡便等主要特點,是一種很有前景的色散補償技術。
通過對色散補償光纖市場前景分析,色散補償光纖(DCF)在1 550 nm光波長附近有較大的負色散,用這種光纖與常規單模光纖(即G.652光纖)串接組成傳輸線路,可以補償常規單模光纖在該光波長處的正色散,以延長中繼距離。採用DCF作色散補償後,系統中繼傳輸距離得以延長,但這會導致線路傳輸衰減的增加,為此,在採用DCF作色散補償的傳輸系統中,通常還需接入摻鉺光纖放大器(EDFA)以補償衰減的增加。
目前已有的DCF大致可分成兩類:一類是基於基模設計的光纖,即使纖芯具有高相對摺射率差Δ和採用多包層結構,以便增加基模的負波導色散;另一類是基於高階模設計的光纖,即使光纖處於雙模(LP01、LP11)同時傳輸的狀態,利用接近截止波長處工作的LP11模產生很高的負色散。雙模DCF的色散補償特性很理想,而且有潛在的高效率,但在實施補償過程中需要額外的器件,如模間轉換器和偏振旋轉器等,因此目前尚未向實用化方向發展。
通過對色散補償光纖市場前景分析,國內光纖光纜廠商從多年前 200 多家減少至不足 30 家,具備「棒纖纜」全產業鏈能力的公司競爭 力不斷增強,行業集中度趨勢明顯。光棒市場份額方面,長飛、亨通、中天、富通和烽火前五家廠 商的市場份額總和已達 93%。
光纖預製棒曾一直依賴國外進口,日本是我國最主要的光纖預製棒進口對象。自 2005 年以來,我國 光纖預製棒進口量占比逐年降低,至 2016 年光纖預製棒的供應已經基本上能實現自產,2016 年國 內光棒總需求 7800 噸左右,自產光棒約 5600 噸,國內產量占比已經超過 70%。
國內光纖預製棒產能預計 2017 年底達到 8900 噸,2018 年底達到 10500 噸,預計對應產量 2017 年為 7200 噸,2018 年底為 8600 噸,預計 2018 年國內光纖需求 3.1-3.3 億芯公里,對應光棒需求 為 9400 噸,測算 2018 年底國內光棒需求缺口為 800 噸,缺口率為 8%。以上便是色散補償光纖市場前景的所有分析了。
更多光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光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