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固廢處置行業分析報告 >> 固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

固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

2018-06-07 10:29:5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隨著國家對環保產業的高度重視,民眾環保意識的增強,我國固廢處理行業處於快速成長階段,垃圾焚燒發電將逐漸成為最主要的固廢處理方式。危廢處理行業有望成為新的增長極。那固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固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得知2016年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為20,362.0萬噸,較2010年的15,804.8萬噸增長28.8%,年複合增長率為4.3%,增速較快。

  處理量方面,「十二五」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各地加大對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資金投入,垃圾收運體系日趨完善,處理設施數量和能力快速增長,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顯著提高。2016年,我國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為19,673.8萬噸,無害化處理率為96.6%;與2010年相比,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量上升59.7%,年複合增長率為8.1%,無害化處理率上升18.7個百分點。

  與垃圾清運量相比,儘管近年來生活垃圾處理市場發展迅猛,但截至2016年末,無害化處理量仍存在688.2萬噸的缺口;隨著城鎮化戰略的不斷推進,預計「十三五」期間城鎮人口數量仍將保持一定增速,生活垃圾清運量也將隨之增長。按照2010年~2016年間年複合增長率4.3%的增速,2020年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預計將達到24,096.7萬噸,對應所需增長的垃圾處理能力為4,422.9萬噸,垃圾處理市場仍存在較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發展趨勢預測

  生物處理技術前景廣闊

  在眾多的處理方法中,以堆肥為代表的生物處理技術具有成本低、運行費用低、操作簡單、易管理等優點。我國的城市固體廢物主要是廚房垃圾,有機物成分和營養物質含量高,有的可達60%-70%,而一般有機物的含水量高達70%,從減量化和資源化的角度分析,厭氧消化技術是一種非常有前景的技術。

  資源回收

  中國生活垃圾資源回收率約為32%,以市場化回收方式為主,主要由個人或企業進行回收,回收量約為1.2億噸/年,並未納入生活垃圾清運量統計。再生資源價格走低,再生資源市場低迷,「物聯網+」為市場帶來希望與機會。中國正在加強可降解有機垃圾和建築垃圾的管理和處理。

  設施升級

  中國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衛生填埋場、焚燒發電廠)建設與發展非常快,有一些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方面均有較大提升空間。有許多老舊填埋場需要維護和更新,以免污染周邊環境。有一些早期建設的焚燒廠需要升級或重置。

  提高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率的技術

  目前,利用城市固體廢物焚燒灰渣製造建築材料是節約資源、消除廢物、保護環境的有效途徑。我國是能源消耗大國,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固體廢物回收能源,例如,可以把城市固體廢物分類後焚燒獲取熱能,利用有機固體廢物生物法制氫,利用廢報紙發酵生產乙醇等。

  實現清潔生產的城市固體廢物處理新技術

  根據城市固體廢物組成的不同特點,推動綜合處理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工作。熱等離子體氣化技術、水熱催化氣化技術、熱裂解技術已經開始應用於城市固體廢物的處理中,聯合處理電子廢棄物和城市固體廢物的填埋場生物反應器技術也已開始嘗試應用於固體廢物處理中。

  通過對固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得知根據國際經驗,一個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環保投入要在一定時間內持續穩定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1.5%,才能有效的控制住污染,達到3%才能使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在我國GDP依舊保持高速增長的基礎上,環保投資占比也在逐年提高,在雙重基數提高的基礎上,環保投資必將進入加速上升期,固體廢物治理領域的發展空間十分巨大。隨著固廢污染日趨嚴重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固廢治理將越發受到重視,其對應的產業也將蓬勃發展。以上便是筆者對固廢處置行業發展趨勢的詳細分析了。

更多固廢處置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固廢處置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