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去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6.02億噸。而日前公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為何目標遠低於現在的產量?
去年我國的糧食產量達到6.02億噸,而日前發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14—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提出,到2020年中國的糧食產量要穩定在5.5億噸以上。一些媒體解讀稱,中國將糧食產量目標設定在低於國內消費量的水平,意味著中國糧食自給自足政策的內涵發生改變,並認為未來中國糧食進口將增加。事實情況是不是這樣?記者就有關問題採訪了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副司長張輝。
參看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穀物收割機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風險分析報告》
張輝解釋說,《綱要》提出的「5.5億噸以上」的目標,主要基於以下三方面考慮:一是這裡的糧食主要是指穀物。今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與之相銜接,《綱要》提出的糧食產量目標主要指的是穀物產量要達到5.5億噸以上。二是這個目標是底線目標。2013年中國糧食總產量達到6.02億噸,其中三大穀物生產量為5.43億噸,《綱要》提到的5.5億噸以上的目標只是底線目標,沒有設定上限,本身就考慮了今後生產和消費雙增長的空間,與現有的生產量和消費量也不矛盾。三是這個目標與國家已發布的規划進行了銜接。2008年、2009年國家先後發布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全國新增1000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分別提出了2020年的糧食生產目標為5.4億噸、5.5億噸,《綱要》目標充分考慮了這兩個已發布規劃提出的目標。
《綱要》提出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是否意味著中國長期堅持的糧食自給自足的原則發生了改變?
張輝表示,我國長期堅持立足國內、基本自給的糧食方針。中國是人口大國,穩定解決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國際市場的穀物貿易量僅為中國糧食消費量的一半,可供中國進口的糧食資源十分有限,因此,以我為主、立足國內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立足點,基本含義就是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
其次,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明確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優先次序,就是集中力量先把最基本、最重要的保住。張輝說,按照中國糧食的統計口徑,目前中國穀物產量占國內糧食產量的90%以上。實現了穀物基本自給,中國的糧食安全就有了保障。因此,《綱要》提到的確保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絕不意味著中國要放鬆國內糧食生產,也不意味著政府要減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責任。
《綱要》提出支持到境外特別是與周邊國家開展互利共贏的農業生產和進出口合作,這是否意味著今後中國糧食的進口量會大量增加,更多地依賴國際市場?
張輝介紹,我國去年穀物進口接近1500萬噸,大豆進口突破6000萬噸,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國內需要。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糧食的優質化、品種多樣化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特別是一些高端優質大米、優質強筋和弱筋小麥供給不足,需要適量進口進行調劑;玉米作為重要的飼料作物、工業原料,隨著養殖業、深加工等多個消費領域的發展,也需要有一定的進口。二是國際糧價相對便宜。2013年第三季度國內小麥、玉米、晚秈稻價格,比國際市場離岸價分別高50%、55%、66%,比配額內進口稅後價分別高5%、6%、25%。在國際糧價低的時候,適時適量進口一些糧食,既符合市場規律,也順應農產品貿易國際化的趨勢。
應當看到的是,儘管近幾年進口在增加,但穀物淨進口量占國內生產量的比重不大,約2.5%,這是安全可控的。從品種看,中國小麥、稻穀供求基本平衡,緊平衡的是玉米,近幾年國家加大對玉米生產的政策扶持,面積和產量都在增加,供需缺口沒有出現大的變化。2013年國內玉米豐收,增產超過200萬噸,同期進口量326.6萬噸,比上年下降了近四成。今後隨著國家強農富農惠農政策力度不斷加大,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業機械化水平、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持續提高,預期在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的背景下,未來國內糧食供需格局是基本穩定的,穀物進口一般不會出現大幅增加的情形。
據報告大廳小編從歐盟委員會了解的數據顯示,2016年7月1日到2017年1月10日期間,歐盟委員國內發放了800.2萬噸的歐盟穀物進口許可證,同比減少26%。以下是具體的數據詳情:
歐盟委員會數據顯示,2016年7月1日到2017年1月10日期間,歐盟發放800.2萬噸穀物進口許可,比上年同期的1081.0萬噸減少26%。
其中小麥進口許可發放量為163.7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28%;小麥麵粉2.5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35%;杜倫麥76.3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38%;大麥30.3萬噸,比上年同期提高17%;玉米522.6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24%;黑麥8,247噸,比上年同期減少81%;高粱34,029噸,比上年同期減少35%。
更多行業數據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穀物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
海關統計顯示,2014年12月主要穀物及製品進口總量同比大幅下降,四種重主要原糧進口量出現同比回升,但是高粱的進口急劇擴張,影響國內的玉米市場。2015年1至8月我國穀物進口數據分析如下。
在我國2015年1至8月份進出口額同比下降7.7%,進口同比下降14.6%的情況下,我國穀物進口仍然保持高速增長,2015年1至8月份我國進口穀物2339萬噸,同比增加81.9%,而價格同比下降10.5%。一、2015年1至8月大麥、食用高粱與玉米進口量大幅增長。
在2015年1至8月份的穀物進口中,大麥與食用高粱分別位居榜首,大麥進口768.2萬噸,占穀物進口量的32.8%,同比數量增加101%,而大麥平均價格同比下降6.1%。食用高粱進口701萬噸,占穀物進口量的30%,同比數量增加145%,平均價格基本與去年同期持平。玉米進口456.2萬噸,占穀物進口量的19.5%,同比數量增加162%,平均價格同比下降18.7%。
二、2015年1至8月我國穀物進口的貿易方式以一般貿易為主。
在2015年1至8月份有93%的穀物是通過一般貿易方式進口。更多相關穀物加工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穀物加工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
三、2015年1至8月我國穀物主要進口自澳大利亞、美國、烏克蘭和法國。
在2015年1至8月份的自澳大利亞進口穀物為639萬噸,同比增加39.5%,自美國進口的穀物為624萬噸,同比增加39.4%,自烏克蘭進口的穀物為393萬噸,同比增加848%,自法國進口的穀物為243萬噸,同比增加3084%。
四、我國穀物進口主要以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為主。
2015年1至8月份我國國有企業進口穀物共計1033萬噸,占所有穀物進口量的45%, 私營企業進口穀物共計767萬噸,占所有穀物進口量的33%。由於我國糧食進口有相應的配額限制,國有企業是享有小麥與玉米進口的主體,關於大米,國營與非國營享有同等進口比例。
穀物進口量大增的原因分析:
玉米價格高企及進口配額的限制。受近兩年政府收儲項目提高農民收入的影響導致國內玉米價格相對偏高,同時以玉米為原材料的飼料加工企業進口玉米時面臨配額的限制,及2014轉基因玉米退運的影響,被用於飼料加工的玉米普遍被營養成分相似的及成本更低的大麥與高粱所替代,導致大麥與高粱的進口量激增,作為能量飼料資源的大麥,非常適合豬飼料的生產。在國內玉米價格的高企的同時,烏克蘭與中國在2012年簽訂30億美元的貸款換玉米協議開始生效,自烏克蘭進口玉米量大增,2015年1至8月,我國自烏克蘭進口主要用於牲畜飼料的玉米370.4萬噸,占玉米進口量的84.9%,烏克蘭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玉米供應國。
穀物種植面積的減少。近兩年來,我國東北地區的高粱種植面積大幅減少,國內高粱面積萎縮導致國外大批高粱的進口,我國2015年1至8月份自美國進口高粱550.7萬噸,占所有高粱進口量的78%。
中澳自貿協定的影響。2015年6月17日,中澳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在中澳協定生效日後對我國進口自澳大利亞的高粱和大麥立即實行零關稅,這也使6月份以來,兩者進口額合計97.8億元人民幣,同比上升109.2%,短期內中國自澳大利亞進口高粱的增幅有限,但長期看,會調動國內貿易商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