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胺用以消滅或控制雜草生長的農藥被稱為除草劑。農田化學除草的開端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期,在防治歐洲葡萄霜霉病時,偶爾發現波爾多液能傷害一些十字花科雜草而不傷害禾穀類作物;法國、德國、美國同時發現硫酸和硫酸銅等的除草作用,並用於小麥等地除草。以下對甲磺胺發展前景分析。
世界除草劑發展漸趨平穩,主要發展高效、低毒、廣譜、低用量的品種,對環境污染小的一次性處理劑逐漸成為主流。甲磺胺是重要的有機農藥和有機除草劑中間體,可用於合成多種有機農藥和有機除草劑。2018-2023年中國磺胺甲基嘧啶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略研究報告表明,目前國內市場每年需求甲磺胺3萬噸,未來還有增長之勢,而國內年產量1。2萬噸,確認年銷售2000噸鄰磺醯胺苯甲酸甲酯是可行的。市場需求量較大,供不應求。現從三大特點來分析甲磺胺發展前景。
一是遏制部分品種的盲目重複建設,加快新品研究與開發,鑑於磺醯脲類除草劑的良好應用前景和市場需求,近年來國內部分品種發展過快,如煙嘧磺隆、苄嘧磺隆國內有數十家生產企業,僅苄嘧磺隆混劑登記企業就近500家,產品產能已經逐漸呈現過剩態勢。甲磺胺發展前景指出,同時新品種開發與生產緩慢,今後應跟蹤國際發展潮流,加快部分新品種的開發與生產,值得發展的品種主要有:甲磺胺磺隆、甲醯胺磺隆、碘甲磺隆、氟啶嘧磺隆、氟吡磺隆、四唑嘧磺隆等,及近年來國外新開發的Thiencarbazone-methyl和Orthosulfa-muron等品種。同時高度重視對現有品種新劑型與復配產品的開發。
二是強化科學應用技術,由於磺醯脲類除草劑使用方式和時間要求較為嚴格,近年來由於使用不當,部分磺醯脲類除草劑由於藥害而被禁止使用,目前已有含甲磺隆、氯磺隆、胺苯磺隆等多種除草劑品種因藥害而被限用或停止應用,藥害已經成為制約磺醯脲類除草劑應用與推廣的重要障礙。藥害產生的主要因素有:農民除草劑應用水平不夠;部分企業為了達到銷售目的,在用法和用量上存在誤導行為;噴藥設備落後,難以精確噴灑等。因此農藥生產與流通部門,要強化科學應用、科研開發與應用技術的推廣,做到科學用藥,延長磺醯脲類除草劑的使用壽命。
三是加快主要中間體的合成技術進展,磺醯脲類除草劑主要中間體為2-氨基-46-二甲氧基嘧啶,以其為原料可以合成近20種磺醯脲類除草劑,其合成路線眾多,按原料分主要有丙二睛法、丙二酸二乙酯法、2-氨基-46-二氯嘧啶法等。結合國內技術成熟度、原料價格和來源難易、生產成本高低以及生產過程清潔化等方面的綜合考慮,以丙二酸二乙酯和硝酸胍鹽複合物為原料的路線比較適合我國國情,所以應重點解決溶劑、催化劑選擇及提高成環過程的收率等問題。
對於目前甲磺胺類除草劑的需求在逐步擴大而我國研發速度緩慢的這種情況,國內的生產企業及相關科研機構應該要加以重視。在對甲磺胺類除草劑的開發過程中,科研機構與企業應該相互配合,加大科研和技術服務的投入力度,加快新產品的研發速度,並使最新研發的新化合物、新品種能夠儘快的投入到實際生產中來。
更多磺胺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磺胺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