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環保報告 >> 環境 >> 2025年環境精選報告報告

精選報告

強化生態環境治理:掛牌督辦機制推動違法案件查處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2025年5月28日

  近年來,我國持續深化生態文明建設,在污染防治攻堅戰中不斷探索創新監管手段。近日,《生態環境違法案件掛牌督辦管理辦法》的出台,標誌著國家對突出環境問題整治的決心進一步升級。這一制度通過明確督辦範圍、規範辦理流程、強化社會監督,為破解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頑疾提供了有力抓手,成為推動地方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重要行政工具。

  一、掛牌督辦機制定義與核心目標

  生態環境違法案件掛牌督辦是指生態環境部針對嚴重違反環保法規、造成重大環境影響的案件,要求省級部門限期辦理並向社會公開進展的一種監督措施。該機制旨在通過集中力量解決公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環境問題,督促地方政府壓實責任,保障群眾合法生態權益。根據《管理辦法》,督辦案件需滿足"違法主體明確""事實清楚"兩大前提條件,確保行政手段的精準性和權威性。

  二、八類重點督辦案件類型

  生態環境部明確了八類將被掛牌督辦的情形:

  1. 公眾關切型:引發強烈社會反響或威脅公共健康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事件;

  2. 區域影響型:導致重點流域、海域或區域環境質量顯著惡化的違法案件;

  3. 安全隱患型:存在重大生態環境風險且可能危及公眾安全的違法問題;

  4. 屢犯頑固型:長期未解決或多次被查處仍繼續實施的違法行為;

  5. 項目違規型:違反建設項目環保法規的重大生態破壞行為;

  6. 數據造假型:涉及環境統計、碳市場交易等領域的弄虛作假案件;

  7. 碳市場違法型:包括未履行碳排放清繳義務、數據造假、非法交易及資質欺詐等;

  8. 兜底條款型:其他具有重大社會影響或惡劣後果的生態環境違法行為。

  三、督辦流程與辦理要求

  該機制設置了標準化操作程序:生態環境部在核實案件後,向省級部門下達督辦通知並抄送地方政府及相關監管部門,同步公開案件信息接受公眾監督。具體辦理要求包括:依法實施行政處罰、責令整改、查封污染設施;對涉嫌犯罪線索及時移送公安機關;推動企業關閉取締或工藝改造;啟動生態損害賠償程序;追究相關人員行政責任等。整個過程需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並通過生態環境部官網公示最終處理結果。

  四、碳市場監管強化凸顯制度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特別將"違反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自願減排交易市場的重大案件"納入督辦範疇。這類違法行為涵蓋企業未履行碳配額清繳義務、溫室氣體數據造假、非法開展碳資產交易及第三方機構舞弊等行為。通過掛牌督辦機制的介入,可有效遏制碳市場亂象,維護交易秩序,保障"雙碳"目標順利推進。

  五、典型案例與制度成效

  過去幾年中,生態環境部聯合相關部門已對多起跨區域重大案件實施過掛牌督辦。例如某環境檢測公司涉嫌提供虛假文件案、製藥企業超標排污污染河流案等均通過該機製得到嚴肅處理。實踐表明,這種"中央督導+地方落實"的模式能有效破解執法難、整改不徹底等問題,推動形成多方共治的生態環境保護格局。

  【總結】

  《管理辦法》構建了從案件篩查到公開監督的全流程監管體系,既明確了各級部門權責邊界,又通過社會參與提升執法透明度。八類督辦情形覆蓋當前環境治理重點領域,特別是對碳市場違法行為的專項約束,體現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制度創新。隨著該機制全面實施,將更精準地打擊生態環境違法頑疾,為建設美麗中國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2017年中國環境行業現狀:環境治理處於負重前行階段

  環境治理是指針對於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而已經或可能對於土地、水資源、大氣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資源引起的污染破壞而採取的相應的預防與治理措施。

  目前,我國環境治理處於負重前行的階段,還需加大力度、全力攻堅。2017年,我國將全面落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完善遠程監測質量監控系統,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技術手段,對干擾環境數據採集、公然造假行為「零容忍」。

  「環境保護處於負重前行、補齊短板的關鍵期,我們必須加大力度、全力攻堅。」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講道,我國生態系統總體穩定,環境質量在全國範圍和平均水平上總體向好,但某些特徵污染物和部分時段部分地區局部惡化,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

2017年中國環境行業現狀:環境治理處於負重前行階段

  來自大氣環境質量的監測數據表明,2016年9月、11月、12月,全國空氣品質不升反降,優良天數比例同比分別下降5.1、7.5、6.3個百分點,PM2.5濃度分別上升2.9%、7.4%、5.4%。

  2016-2021年中國環境服務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2016年11月份,京津冀區域PM2.5濃度上升8.5%,共發生5次影響範圍較廣、持續時間較長的重污染過程。去年12月,全國出現大範圍、長時間、重污染霧霾天氣,北京等地啟動紅色預警,多地PM2.5濃度爆表。同時,污染因子也在分化,臭氧(O3)成為空氣品質6項常規監測指標中唯一濃度同比上升的污染物。

  在水環境質量方面,監測數據表明,有121個斷面同比水質持續為劣Ⅴ類,主要分布在海河、黃河和長江流域。新增22個劣Ⅴ類斷面。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其中去年9月至12月總磷連續上升為影響地表水水質的首要污染物。112個監測水質的國控重點湖庫水質中,總磷超標率為21.4%,為首要污染物。

  概括來說,當前,儘管全國空氣品質考核指標總體好於預期,顆粒物濃度持續下降,但城市空氣品質普遍超標,臭氧污染問題進一步顯現。在水環境方面,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總體下降,但部分水體水質趨於惡化,總磷污染問題日益凸顯。

  就此,陳吉寧表示,「伴隨著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些地方環保工作和投入力度減弱,一些領域環境治理有所放鬆,一些企業環境治理意願下降,提標改造不及時、擅自停運治污設施甚至弄虛作假、超標排放、偷排漏排情況時有發生」。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地方環保工作出現了不計成本、方法單一,急功近利、搞一刀切的做法。

  2016年,個別地方為應付環境保護督察發紅頭文件強制關停市區和縣城大多數中小餐館,採取用水泥灌樹根抑制浮塵等「奇招」;有的城市用行政手段強制轄區內企業停止生產,給守法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造成嚴重影響;一些城市在空氣品質監測站點周邊頻繁灑水……

  「過去許多老辦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必須創新方式方法。」陳吉寧說,「加強環境保護,既要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也不能急於求成,期待畢其功於一役。必須保持清醒頭腦,保持戰略定力,講究方式和手段,常抓不懈,久久為功」。

  增強群眾環境改善獲得感是今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的核心議題。堅決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深化和落實生態環保領域改革,加強環境法治建設等九方面內容被明確為新一年環保工作的重點任務。

  陳吉寧表示,2017年,將全面落實《「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在治氣方面,抓好《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年)》落實,部署推進臭氧(O3)污染防治,加快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小散亂污企業群治理、中小鍋爐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等工作力度。

  我國2017年還將持續開展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加大重大環境違法案件查辦力度。「各地區完成考核目標要憑真本事,決不能在環境監測數據上動歪腦筋,決不能在改善環境質量上做數字遊戲和表面文章。」陳吉寧表示,環保部已全部上收1436個國控空氣站點的監測事權,完善遠程監測質量監控系統,將綜合運用法律、行政、技術手段,對干擾環境數據採集、公然造假行為「零容忍」。

2016年環境調查:僅29.5%受訪者感覺治霾數據和直觀感受相符

  近些年來環保部門,一直在表示霧霾治理正在提速。但對於民眾來說真正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僅有29.5%。以下是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霧霾治理與民眾直觀是否感受相符的調查詳情。

  僅29.5%受訪者感覺治霾數據和直觀感受相符

  調查中,67.8%的受訪者表示所在地區霧霾嚴重,其中19.5%的受訪者認為非常嚴重。24.3%的受訪者表示一般。認為不嚴重的僅為7.8%。

  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某建築公司擔任財務經理的項英,感覺牡丹江的霧霾也很嚴重。有時候晚上出去散步,看到路燈下面都是灰濛濛一片,還經常會感到嗓子癢。

  項英每天都會用手機看一下空氣污染指數,「根據這個決定要不要戴口罩」。但對於污染指數,他心中常常有一個疑問:「污染指數測量只在白天嗎?」他說,因為牡丹江地區白天常常是晴天,但在傍晚以後,「會感到煙氣很重」。

  他還記得,2012年年末的時候,霧霾的話題好像一下子在網上爆發了,當時流傳著各種「全國PM2.5最低的10個城市」,牡丹江經常能排進去,這讓他感到難以置信,「這都是咋測出來的?」

  調查中,69.4%的受訪者關注相關部門的治霾數據,20.5%的受訪者不關注。

  同時,43.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治霾數據和直觀感受不符。感覺相符的僅占29.5%。27.4%的受訪者感到不確定。

  儘管近些年的數據顯示治霾成效顯著,汪軒怡的直觀體驗卻是,北京霧霾還是挺嚴重,只有颳了風,天才能藍起來。「沒直觀體驗到,誰又會相信治霾效果呢?」她覺得,公眾最需要的不是數據,而是空氣品質變好帶來的直觀感受。

  治霾數據與直觀感受不符,也會影響公眾對治霾效果的信任度。調查中有66.0%的受訪者會對治霾數據產生懷疑。16.3%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僅17.6%的受訪者不會懷疑。

  34.4%受訪者認同治霾成效顯著但未達到公眾直觀感知程度

  據中國環境保護部消息,今年1至10月,中國338個城市PM2.5濃度平均為42μg/m3,同比下降12.5%,空氣品質在逐步改善。

  調查中,34.4%的受訪者認同,數據顯示治霾成效顯著,只是還未達到公眾能直觀感知程度。但也有40.6%的受訪者並不認同治霾成效。25.0%的受訪者表示不好說。

  量變和質變的關係——對於治霾數據與直觀感受,宇寒這樣理解。「可能是因為數據變化的幅度不是很大,所以直觀感受上不那麼容易區分。」他猜測。

  36.0%的受訪者表示,對所在地區政府治霾力度滿意。39.1%的受訪者表示一般或不好說。也有24.9%的受訪者不滿意。

  具體說來,在受訪者眼中,近年來當地政府採取的主要措施有:建立環境應急預案(49.4%)、懲處超標排放企業(47.9%)、調整產業結構(46.6%)。

  其他舉措還有:推廣清潔能源(40.7%)、車輛限行(40.6%)、實行區域聯防聯控(29.7%)、重污染天停課停工(24.6%)、搖號購車(18.8%)等。

  67.1%受訪者關注即將開始的全國污染源普查

  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調查中63.6%的受訪者表示,要讓每個人都能直觀感受到治霾效果。

  說到心目中的治霾效果,宇寒不假思索:「肯定是更多藍天啊。出門不用戴口罩了,大家自然就知道空氣品質改善了。」

  要讓普通人真正感受到治霾效果,60.8%的受訪者表示要完善霧霾指數預報和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54.7%的受訪者希望定期公布更詳盡和精確的治霾數據,42.5%的受訪者期待公開治霾財政資金具體流向,32.1%的受訪者表示有關機構要加強指導工作,幫助民眾抵禦霧霾傷害。

  對於進一步減少空氣污染,受訪者也提出了建議。62.5%的受訪者希望提高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57.4%的受訪者提出要削減煤炭消費量,55.5%的受訪者建議植樹造林,重視綠化工作,40.5%的受訪者表示霧霾預警時間要提前,33.9%的受訪者希望大力發展公共運輸。

  調查中,63.3%的受訪者表示,要真正改善空氣品質,就要加強污染源的治理,真正做到「減排」。更多環境行業調查數據可查閱2016-2021年中國環境服務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

個性定製報告需求

個性定製

小提示:勾選提交定製
勾選要了解的環境報告定製需求 X
可研報告

環境精選報告報告欄目為您提供環境精選報告、環境精選報告報告,您可以點擊免費查看具體環境精選報告報告摘要及目錄,感謝您查看中國報告大廳環境精選報告報告欄目。中國報告大廳有著十年的行業分析及市場研究經驗,買報告上報告大廳。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