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是環境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是水體、大氣、重金屬行業的細分領域,2018年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利潤總額達到202.1億元,其中環境監測儀器10台,實驗室常用設備1台,行業專用儀器2台,以下是環境監測行業現狀分析。
近兩年,環境監測作為環境治理和環境管理的基礎,愈發受到關注,環境監測技術取得了較大提升。大氣源解析產品大幅進入國家監測站點,促進大氣污染源解析、跨區域傳輸等方面研究的進步。
據環境監測行業分析統計數據,2017年我國環保專用裝備產量818648台套,同比增長25.8%,增速位列129個機械製造細分行業中第5位;主營業務收入2951.7億元,同比增長7.9%;行業利潤總額達到202.1億元,同比增長9.1%,利潤率較2015年略有降低,約為6.5%;環保裝備進出口總額217億元人民幣,順差9.5億元人民幣。
截止2018年,我國新三板環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環保主營業務收入分別為235.08億元、202.26億元,均較2017年同期有不同程度上漲。環境監測行業現狀分析指出,環保行業企業按照其主營業務收入可以劃分為六個細分領域: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環境監測與檢測、環境修復以及綜合類領域。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旨在落實地方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環保責任,解決地方環保主義對環境監測監察執法的干預,進一步統籌跨區域、跨流域環境管理的問題。在「量化考核、量化追責」的高壓態勢下,對監測數據的真實、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控、省控污染源監測點顯著增加。
同時,國內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儀器種類較少,由「中國製造」轉為「中國創造」的過程仍需加大努力。除原子螢光外,其他環境監測系統雖然目前國產的也可以滿足使用需求,但一次儀表、傳感器等核心部件仍然依賴國外進口。
此外,國產儀器平均無故障時間偏短,儀器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不足,導致用戶對國產儀器的信任度不高。很多國產儀器廠商都是用進口的一次儀表配備自己的數據採集處理系統和計算機通信系統來構成整套的儀器設備,但在野外惡劣的環境條件中卻不能經受考驗。環境監測行業現狀分析指出,這些都使國內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化競爭中處於劣勢,加大研發投入是必然的。
目前,我國環境監測儀器在產品結構方面,銷售量占比最大的是水質監測設備和煙塵煙氣監測設備,兩者占總體市場銷量的66%。數采儀、環境空氣監測設備和採樣器分別占比17%、13%和4%。
我國新三板環保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分布方面,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固廢處理與資源化三大領域是環保行業防治重點。環境監測行業現狀分析認為,環境監測與檢測、環境修復和綜合類目前在環保行業的占比均較小。
預計隨著各領域環境測點在全國範圍內鋪設,產生了對環境監測設備的巨大需求空間,其中京津冀地區的銷售量占到了總銷售量的42.1%,銷售量由2017年的15575台增長至2018年的22891台,同比增長46.9%。
展望2019,隨著國家對環境質量監測要求的不斷提高,監測範圍的不斷擴大和頻次的增加,以及監測需求量大幅上升,我國環境監測行業也持續發展。據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環境監測儀器專業委員會統計數據顯示,預計今年我國環境監測設備行業的總銷售額將突破65億元,同比增長了1.56%,以上便是環境監測行業現狀分析所有內容了。
更多環境監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環境監測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