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垃圾】建築垃圾是指建設、施工單位或個人隊各類建築物、構築物、管網等進行建設、鋪設或拆除、修繕過程中所產生得渣土、棄土、棄料、余泥及其他廢棄物。
據了解,目前我國建築垃圾的數量已占到城市垃圾總量的30%-40%。以500-600噸/萬平方米的標準推算,到2020年,我國還將新增建築面積約300億平方米,新產生的建築垃圾將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字。然而,絕大部分建築垃圾未經任何處理,便被施工單位運往郊外或鄉村,露天堆放或填埋,耗用大量的徵用土地費、垃圾清運費等建設經費,同時,清運和堆放過程中的遺撒和粉塵、灰砂飛揚等問題又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建築垃圾已成為城市環境治理的「頑疾」。
伴隨著隆隆的機器轟鳴,堆積如小山的混凝土、磚石塊等建築垃圾,被大口「吞」進破碎機「嘴」里,等「吐」出時,大塊的建築垃圾已被「嚼碎」。再經二次破碎和篩分,這些建築垃圾就搖身一變,成為不同規格的骨料,大的直徑三四厘米左右,小的直徑0.5厘米左右,還有的成為常見的細砂。這是日前記者在南五環附近西紅門鎮看到的一幕。
「大顆粒骨料可以當修路底料,也能用於河道修復,小顆粒可用來鋪設微景觀地形。」現場一位負責人說。據了解,西紅門這兩年正在升級改造,經測算將產生500多萬立方米(1立方米約折合為1.5噸)的建築垃圾。如此大體量的建築垃圾何去何從成為難題,「正規消納場的容量根本不夠用,要是繼續外運填埋,很可能會出現偷倒的現象。」鎮裡相關負責人坦言。
他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帳:現在外運建築垃圾每車成本500元,每車裝載17立方米,平均每立方米外運成本約29元。為減少垃圾外運填埋,鎮裡引入一套建築垃圾處理設備,按每立方米30元的補貼標準,對建築垃圾就地破碎、資源化利用。外運填埋與處理利用成本基本持平,還實現了建築垃圾變廢為寶,產生一定的環保效益。據了解,從去年7月以來,西紅門鎮共處理建築垃圾36萬立方米,產生成品料17萬立方米。
然而遺憾的是,像西紅門這樣對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的,並不是普遍現象。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發展研究中心劉思慧介紹說,目前北京建築垃圾資源化的比例不足5%,企業不足10家,實際處理量不過200萬噸。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府參事、垃圾對策專家王維平也表示,目前全國包括北京市對建築垃圾幾乎還都是填埋。
「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曾提出建成5個建築垃圾資源化項目,首鋼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項目是為數不多建成並投產的項目之一。據介紹,該項目每年可處理約160萬噸建築垃圾,但企業如今卻面臨 「吃不飽」的尷尬。
據項目相關負責人介紹,2016年預計處理建築垃圾約25萬噸,開工率較低。開工不足的直接原因是原料不足。他介紹說,按規定建築垃圾產生方要給建築垃圾處置方每噸30元錢處置費,但收費一直沒能有效落地。「想要建築垃圾,錢的事兒就別提。你要是收處置費,人家就不上你這兒來。」這位負責人也很無奈,如果沒有處置費,就意味著企業在經營中處於虧損狀態。
劉思慧也認為,目前建築垃圾簡單填埋成本低,建築垃圾產生方為節約垃圾處理費選擇填埋,這就導致企業無米下鍋,即便建成建築垃圾處理設施,也無法維持生產。
王維平則從技術方面作出另一番解釋。他認為,國內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企業的設備普遍不能工業化運轉,「也就是不能穩定運行,三天兩頭兒壞,如果按量給它提供垃圾原料,它還不一定吃得消。」這也是導致建築垃圾處理止步不前的一個重要原因。
建築垃圾被處理成骨料後,相當部分成為修路時的路基料,但市場對再生建材認可度低,設計、施工等單位仍習慣用天然材料,即便再生材料售價比天然材料略低且質量合格,設計、施工單位也怕承擔風險,不願使用建築垃圾再生產品。
「只有深加工為再生建材成品,才能賺錢。但以目前企業的技術水平,仍很難做到,也就不能走向市場。」王維平指出了建築垃圾資源化的一大軟肋。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中心城區功能疏解等重大工程的推進,北京建築垃圾產生量還將迎來新一輪增長。據預測,「十三五」時期,北京市建築垃圾產生量仍將維持高位,2020年預計達到5200萬噸,年增量約為300萬噸左右。
「處理建築垃圾利潤太薄,一噸才兩三塊錢的利潤。這還是在設備少出問題的情況下,搞不好就會賠錢。」西紅門建築垃圾處置公司負責人說,目前只能靠出售成品骨料平衡盈利。
由於建築垃圾資源化利用具備社會公益性質,且利潤微薄,僅靠市場無形之手顯然很難推動。劉思慧建議,應儘快參照國家針對循環經濟企業的優惠扶持政策,在土地優惠、資金補助、稅收減免、信貸支持、電力優先等層面出台可操作的具體方案,促成已規劃多年的建築垃圾資源化項目建成投產、形成產能。
王維平則給出了另一條解決辦法,對建築垃圾進行平台化管理。即通過前期評估測算所有建築商可能產生的建築垃圾數量,建築商需把垃圾處理費先交到平台帳戶,才能獲得開工證,然後再由平台指派相關企業運輸和處理這些建築垃圾。
首先是占用大量土地。僅以北京為例,據相關資料顯示:奧運工程建設前對原有建築的拆除,以及新工地的建設,北京每年都要設置二三十個建築垃圾消納場,造成不小的土地壓力。
其次是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建築垃圾中的建築用膠、塗料、油漆不僅是難以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物材料,還含有有害的重金屬元素。這些廢棄物被埋在地下,會造成地下水的污染,直接危害到周邊居民的生活。
再次是破壞土壤結構、造成地表沉降。現今的填埋方法是:垃圾填埋8米後加埋2米土層,但土層之上基本難以重長植被。而填埋區域的地表則會產生沉降和下陷,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達到穩定狀態。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進步,理想的建築垃圾資源化處理技術誕生了。經過破碎站的破碎、篩分處理等技術處理,建築垃圾成為了當前最熱門的環保型建築材料,移動破碎站設備使過去毫無用武之地的建築垃圾得到了循環利用,此舉不僅節約了資源,也保護了生態環境,同時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隨著近年來國民綠色環保觀念的增強和國家政策扶持力度的加大,建築垃圾資源化再生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
我國建築垃圾處理技術日趨成熟,以建築垃圾制磚為例,建築垃圾制磚之所以帶來經濟效益,主要是原材料費用低廉,用移動破碎站及其輔助設備現場制磚,原料來源和運輸環節節約了大量成本,具有相當大的利潤空間。
有人會問建築垃圾製成的磚,性能有保證嗎?事實上這主要取決於所用原材料的性能以及成型機器的工藝。建築垃圾再生磚經過國家牆體屋面材料質檢中心檢驗,生產的標磚和多孔磚均符合要求,沒有放射性污染,容重和吸水率優於普通混凝土多孔磚,介於燒結磚和非燒結磚之間,生產方式原料的結構性能未發生變化,其干縮性、導熱係數比一般混凝土製品要小對建築施工有非常有利的作用。
除此之外,利用建築垃圾生產出的路面磚、牆體磚、草坪磚、滲水磚、人行道磚、植物磚等新型環保建材產品,具有環保、高強度、耐磨、透水透氣、降噪、防滑、色彩鮮艷、不易褪色等優點,極大促進了建築垃圾資源化。
2017年我國建築垃圾產量已經達到了23.79億噸,較2001年的2.97億噸增長了將近7倍之多。據住建部公布的最新規劃,到2020年中國還將新建住宅300億平方米,由此產生的建築垃圾至少達到50億噸。以下對建築垃圾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2017年,全國建築業總產值為213954億元,同比增長10.5%,增速略有回升。全國建築業房屋建築施工面積 131.72億平方米,同比增長4.2%。從施工和新開工項目情況看,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311629億元,比上年增長18.2%,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5 個百分點;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519093億元,增長6.2%,增速與1-11月份持平。
多年來,建築垃圾處理已成為社會公認的城管「老大難」。由於多年來沒有正式法律法規作為依據強力推進,在城市化進程中,建築垃圾管理工作也積攢出不少現實難題。比如建築垃圾排放不規範,建築垃圾運輸市場准入機制不健全,建築垃圾消納處置薄弱,95%的建築垃圾沒有得到利用,監管合力未形成、未有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等,嚴重遲滯了建築垃圾良性利用的步伐。
歐美已開發國家對建築垃圾的利用率在95%以上,早在1988年,東京的建築垃圾再利用率就達到了56%。在日本很多地區,建築垃圾再利用率已達100%。美國每年有1億噸廢棄混凝土被加工成骨料用於工程建設,其中,68%的再生骨料被用於道路基礎建設,6%被用於攪拌混凝土,9%被用於攪拌瀝青混凝土,3%被用於邊坡防護,7%被用於回填基坑,7%被用在其他地方。
而我國建築垃圾資源化回收再利用程度較低。2017年我國產生建築垃圾23.79億噸,其中進行資源化利用的僅為11893萬噸,利用率僅為5%左右。
目前,隨著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持續投入、城市建築垃圾處理的日漸成熟與規範,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建築垃圾再生利用已經在全國各地投入使用生產,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大量原材料,中國移動式破碎篩分設備市場格局勢必會呈現突破式的快速行進。
移動式破碎篩分設備在建築垃圾處理領域的作用日益突出,大多數建築垃圾經過破碎篩分處理完的骨料,可被再次應用於公路建設、房地產項目、城市化建設、園林建設等領域,具有較高的經濟利用價值。
在過去一段時間裡,建築建築垃圾資源化項目推進困難主要在於其配套的措施尚未完善,無論是項目的前期引進、中期落實還是後期產品的銷售,都遭遇了很多問題,例如項目的投資高難以吸引資金進入、再生產品沒有專門標準導致消費者接受程度低、各個地方政府在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監管機制情況下,建築垃圾資源化企業入駐導致的企業開工量不足等。
在項目推進方面,2016年10月,工信部發布了《關於印發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示範工程項目名單的通知》(工信廳節函〔2016〕701號),確定了44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工業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協同發展示範工程項目。從國家層面上將資源化項目設定為示範項目,從項目本身來說有利於項目的推進,對於行業來說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
「低碳經濟、綠色世界」的主題已經成為時代潮流。新型節能綠色環保破碎篩分設備以及中國用戶對建築垃圾處理產品方面的認知度不斷加強,將促成其行業迅速發展。以上對建築垃圾行業發展趨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