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雷射器行業分析報告 >> 2025年雷射器行業技術分析:熱控系統電路創新引領高效發展

2025年雷射器行業技術分析:熱控系統電路創新引領高效發展

2025-05-13 12:01:4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在當今科技蓬勃發展的時代,雷射器作為一項關鍵技術,廣泛應用於現代工業、科研、醫療等諸多領域。以2025年的行業現狀來看,大功率雷射器在各應用場景中的需求持續增長,其性能的穩定性愈發成為關注焦點。例如,在雷射測距領域,1064nm 波長的大功率雷射器是核心光源,其波長溫度漂移(典型值約 0.1nm/℃)會導致回波信號解算誤差,直接影響千米級距離測量的毫米級精度要求;在醫療領域,如雷射碎石或組織消融,溫度波動引發的輸出功率起伏可能造成治療劑量失控,甚至危及患者安全。這使得對雷射器熱控系統的研究和改進迫在眉睫,熱控系統的性能直接關係到雷射器能否穩定、高效地運行。

2025年雷射器行業技術分析:熱控系統電路創新引領高效發展

  一、雷射器熱控難題:傳統方案的困境

  大功率 1064nm 雷射器在眾多設備中扮演著核心角色,其性能穩定性與工作溫度控制精度緊密相關。《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雷射器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實際應用中,像 400W 級的雷射器,在啟動階段需要快速預熱光學腔體,防止冷凝效應的產生;而在持續工作時,則要以 ±1℃的精度抑制熱致光束畸變,以確保雷射器的正常運行和輸出效果。

  然而,傳統的熱控技術,如分體式 TEC 加熱 / 製冷模塊,雖然能滿足一般場景的需求,但在面對大功率、高動態負載的工況時,卻暴露出諸多問題。傳統雙向 TEC 驅動電路受限於分立式架構和低電流容量,若要實現高功率輸出,就需要多模塊並聯,這不僅導致系統體積龐大,還使得能效不足。而且,脈衝雷射器在突發工作模式下,會產生瞬態熱衝擊,比如突然開機時的功率躍升,這對控制電路的動態響應提出了亞秒級調節的高要求,而傳統的門控算法與單向驅動拓撲難以適應這種極端工況。

  二、創新電路設計:突破傳統局限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一種基於直流電機驅動晶片的雙向換向 TEC 控制電路應運而生。這種創新設計對 TEC 傳統驅動拓撲進行了重構,優化了電路結構,實現了亞秒級控制周期的閉環熱控。

  在具體設計中,選用大功率、大散熱的 H 橋驅動器,型號為 ZHD75S10。該晶片採用厚膜混合集成電路工藝,全密封金屬外殼封裝,具備諸多優良特性。其工作電壓範圍為 9 - 16V,引線焊接溫度可達 300℃(10s),工作溫度範圍在 -55℃ - 125℃,最大驅動能力為 12A(常規散熱)。通過 DIS 引腳可以控制晶片電流方向,考慮到製冷器為非線性阻性負載,與電機繞組特性不同,在輸出端正負均設計了 LC 濾波電路,電感選用大封裝貼片電感,電感值 150μH,直流電阻阻值 0.036Ω,並聯電容等效容值 100μF,以此達到更優異的控制效果。

  該電路設計實現了單晶片架構下 TEC 的加熱(+12A)與製冷(-12A)雙向切換功能,能夠很好地適配 1064nm 雷射器整機 400W 熱耗的熱管理需求。這種設計突破了傳統方案中加熱與製冷電路分立導致的效率瓶頸,為雷射器熱控系統帶來了新的發展方向。

  三、優化算法加持:精準控溫的關鍵

  雷射器熱控系統不僅在電路設計上進行了創新,還採用了多級功率分配 PID 控制策略,以實現精準控溫。

  雷射系統中的熱控軟體運行在主控制器上,通過採集熱敏電阻反饋的信息,控制製冷器和加熱帶,將系統溫度控制在設定目標溫度值上。該熱控單機有測溫模式、保溫模式、熱控模式三種工作模式。其中,控溫模式由 TEC 工作,旨在啟動時快速升溫、穩態時精準控溫;保溫模式則由加熱帶工作,用於在極端情況下低功耗維持系統溫度。

  通過建立差分方程並求解通項公式,證明了該算法的穩定性。這種控制方法有效,且在 21 次左右疊代即可收斂並保持穩定。採用多級功率分配的 PID 控制具有快速收斂性、穩態高精度、強魯棒性和低計算開銷等優點,能使 10℃ - 0.5℃的調節時間縮短近 30%,整機工作範圍內溫度波動控制在 1℃以內,在雷射器功率變化對應的環境溫度突變時仍能保證工作需求,模式決策算法僅占用 5% 的 CPU 資源。

  四、試驗驗證成效:性能顯著提升

  為了驗證該熱控系統的性能,進行了一系列試驗。試驗選用 1064nm 波長、400W 熱耗的雷射器,熱控系統包含雙向 TEC 驅動電路、STM32 主控板、熱敏電阻,控制算法的程序控制周期為 100ms,數據採樣頻率為 20Hz,實驗在真空試驗箱中進行。

  在預熱階段試驗中,從室溫 22℃升溫至目標控溫溫度 31℃。實驗結果顯示,多級功率分配的 PID 控制在溫差為 5℃以上時升溫迅速,在溫差為 5℃以內時升溫稍慢但能很好地抑制超調,在溫差為 1℃以內時波動不大,滿足雷射器升溫時的性能指標。相比之下,傳統 PID 控制在溫差為 5℃以上時升溫稍慢,升溫末期存在超調量,且末期溫度穩定性稍差。兩種控制算法在預熱階段的對比數據表明,多級功率分配 PID 控制的預熱時間更短(40s 對比 55s),升溫最大速率更高(0.25℃/s 對比 0.2℃/s),最大超調量更小(1.5℃ 對比 0.4℃ )。

  在穩態階段試驗中,從預熱後達到的 30.8℃開啟雷射器輸出,整個試驗過程持續 430s,控溫溫度最高達到 31.6℃。試驗數據顯示,整個控溫過程存在溫度的整體上升與小幅度波動,這主要是由於傳熱過程的滯後性、熱敏電阻採集誤差、雷射器箱壁較厚以及相變熱管中相變材料吸熱升溫等因素導致的。但整個過程中溫度波動範圍可控,並且在相變熱管末期上升至 52℃時仍能保持冷端溫度可控。傳統 PID 控制在溫度波動及熱量控制上存在缺陷,在小溫差範圍內的穩定性與大溫差範圍的速度性存在矛盾。兩種控制算法在穩態階段的對比數據顯示,多級功率分配 PID 控制的保持時間更長(430s 對比 300s),溫度穩定性更好(±1℃ 對比 ±2℃),最大電流更小(5.9A 對比 8.6A)。

  綜合試驗結果可知,採用多級功率分配 PID 控制策略能夠提升熱控穩定時間、增大溫度穩定性、縮短預熱時間,顯著提升了雷射器熱控系統的性能。

  綜上所述,針對大功率雷射器熱管理中快速響應與高精度控溫的雙重需求,基於直流電機驅動晶片的雙向換向 TEC 控制方案展現出了極大的優勢。通過重構 TEC 驅動電路拓撲,實現了單晶片架構下雙向大電流的快速切換,結合多級功率分配 PID 算法,有效提升了動態響應速度與穩態控制精度。在 400W 熱耗場景下,該系統預熱階段升溫速率提升 30%,穩態控溫精度達 1℃,亞秒級閉環控制周期抑制了熱慣性導致的超調震盪。相較於傳統方案,其在集成度、能效比與適應性方面優勢明顯,不僅為 1064nm 高功率雷射器提供了可靠的熱管理支持,還可拓展至光纖雷射加工、醫療雷射設備等對熱控要求嚴苛的領域。未來,隨著對算法魯棒性的進一步優化以及對多 TEC 陣列協同控制的探索,有望為更大功率雷射系統的熱控難題提供更具普適性的解決方案,推動雷射器行業在熱控技術領域不斷向前發展。

更多雷射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雷射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