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是五大通用塑料之一,聚氯乙烯樹脂是我國重要的有機合成材料,是氯鹼行業最大有機耗氯產品,其耗氯量占總產氯量的33%左右。聚氯乙烯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蝕性、絕緣性、阻燃性,且密度小、機械強度高、易於加工,被廣泛應用於工業、農業、建築、電子、汽車等領域。以下對2017年聚氯乙烯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近十年來建築行業對聚氯乙烯的需求,我國的聚氯乙烯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從2005年開始我國成為了世界最大的聚氯乙烯消費國,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28%,2007年我國聚氯乙烯的表觀消費達1027萬噸,年增長率13.3%,2008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表觀消費量出現近年來首次負增長,為924噸,同比下降11%。預計到2014年,我國聚氯乙烯消費量將達到1100-1200萬噸。
我國聚氯乙烯消費分為兩大部分:
其一,以電線電纜、各種用途的膜(根據厚度不同可分為壓延膜、防水卷材、可摺疊門等)、鋪地材料、織物塗層、人造革、各類軟管、手套、玩具、塑料鞋以及一些專用塗料和密封劑等產品為主的軟製品。
其二,以門窗、各種型材和管材、硬片、瓶等產品為代表的硬製品。
近幾年,我國聚氯乙烯消費構成變化較大,硬製品比例不斷提高,現在我國硬製品比例已近62%,這和全球聚氯乙烯硬製品消費比例大致相當。
聚氯乙烯的消費地主要集中在華東、華南及華北地區,其中華東、華南地區是聚氯乙烯淨流入區域,華北地區聚氯乙烯產銷基本平衡,中西部地區則是聚氯乙烯淨流出區域。我國聚氯乙烯價格呈現各地區之間聯動性強的特點,並總體以華南價格為主導。華南、華北和東北地區建築業的強勁增長,將成為拉動我國P聚氯乙烯消費需求的重要力量。具體而言,在華南和華東等東部地區,如廣東、浙江、福建、山東等省份的消費量較大,其中,廣東和福建省需求量最大,但產能不足;華東地區產能豐富,華北地區產銷基本平衡,隨著中西部地區開發力度的加強以及大規模基礎設施的興建,中西部地區聚氯乙烯的消費量將會逐漸增長。
但是近些年,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大力指引下,我國聚氯乙烯的產能重心逐步向中西部、華北地區轉移,東部地區的產能逐步下降。2012年與2011年相比,華東地區聚氯乙烯的全國占比由22%下降到17%,而華北地區聚氯乙烯的產能卻從40%增加到43%。這一現象的出現與以下幾個方面有密切關係:其一,國際原油價格的持續走高為電石法PVC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其二,相比而言,我國中西部地區石灰石、煤炭等資源非常豐富,電力供應業相對充足;其三,國家西部大開發政策優勢明顯。預計未來幾年,聚氯乙烯70%的增加量都會來源於內蒙古、陝西 、雲南 、河南 、寧夏、四川等地。
2017-2022年中國聚氯乙烯軟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表明,聚氯乙烯穩步的發展過程中,其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小覷。我國是「少油缺氣富煤」的國家,但是石腦油制烯烴是我國烯烴產品傳統的主要生產方法,這勢必造成我國聚氯乙烯存在原料聚氯乙烯壓力,並且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裂解裝置開工將受限制。其次,我國石化企業的研發能力有限,產品多集中在通用料級別,而在高端專用料方面表現不足,這方面不得不依靠進口。再者,當前石化企業多採用定價或者是先掛牌延期結算的銷售策略,對於延期結算的模式由於成本未鎖定,使得貿易商無法發揮自己的靈活性,不得不跟著石化的指導價格確定售價。另外,產能和產業分布也不均,主要分布在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大區,當然這和我國的區域經濟發展有關,也和便利的交通運輸相關聯,但不協調發展致使三大區市場過於飽和,也不符合國家大力促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戰略。
與此同時,下游塑料製品廠也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如行業中小企業眾多,總體裝備水平偏低、生產工藝落後、產品結構不合理、科技投入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產品集約化程度低、行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市場無序競爭、抵禦風險能力偏弱等。除上述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外,中小企業發展同時面臨融資難、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過快上漲等較為突出的問題。生產經營難度加大,中小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尚需改善。
更多聚氯乙烯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聚氯乙烯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