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大氣污染成為難以避免的嚴重問題。近年來,我國空氣品質改善緩慢,大氣污染物的排放總量長年居高。下面進行中國空氣污染現狀分析。
我國具有富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截至2015 年底我國煤炭探明儲量約 1145 億噸,占全世界總量的12.8%,排名第3;石油探明儲量25億噸,占全世界1.1%,排名第 14;天然氣探明儲量3.8萬億立方米,占全世界2.1%,排名第 11。可以看出我國煤炭資源豐富,而石油及天然氣的資源量和開採程度相對不足。
燃煤產生大量PM 2.5等大氣污染物。煤炭燃燒時產生的主要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一氧化碳等,另外排放的煙塵中有許多無法去除的超細顆粒,是 PM 2.5 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煤炭燃燒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與空氣中其他污染物進行複雜的大氣化學反應,形成硫酸鹽、硝酸鹽二次顆粒,由氣體污染物轉化為固體污染物,加劇大氣污染。
以PM 2.5為例,燃煤是大氣污染主要來源。近年來各省市環保部門加快了對大氣污染源的解析工作,對空氣品質排名較差的前 10 位城市的 PM 2.5 污染來源進行梳理髮現,燃煤造成的污染首當其衝,幾乎在所有城市都對 PM 2.5 污染「貢獻」最多。
通過對中國空氣污染現狀分析,2017年,全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8.0%,較2015年提升1.3pct;PM2.5濃度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5%,比2013年降低22.7%;PM10濃度為7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1%,比2013年降低44.2%。全國平均霾日數27.5天,比2016年減少10.5天,比2013年減少19.4天。74個重點城市優良天數比例為73.4%,比2013年上升7.4pct,重污染天數比2013年減少51.8%,全年PM2.5、PM10平均濃度為47.33、82.33微克/立方米,分別較2013年下降4.65%、34.52%。
2017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全年優良天數比例分別為56.0%、74.8%、84.5%,較2016年分別下降0.8、1.3、5.0pct。北方城市秋冬季節空氣品質明顯好轉,10月-12月,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削減幅度均在40%以上,平均優良天數比例64.73%,同比上升34.1pct。氣象條件的助力,疊加北京乃至區域散亂污整治、散煤替代等減排措施到位,是實現空氣品質的大幅改善的根本原因。珠三角地區PM2.5、PM10濃度分別為34微克/立方米、53微克/立方米,均達到國家二級年均濃度標準,全國三大防控區率先實現3年穩定達標。
通過對中國空氣污染現狀分析,2018年,環保部將開展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回頭看」,針對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領域,組織開展機動式、點穴式專項督察。此次「回頭看」將基本實現地市級城市督察全覆蓋,推進環境保護督察完善化制度化。
自2015年底至2017年底,我國已經對31個省(區、市)完成了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2019年將計劃展開第二輪中央環保督察。環保督查常態化使得環保壓力傳導至地方政府和企業,大氣監測市場進一步打開,縣級區域空氣能力建設、工業園區監測點位、農村站、邊界建站,監測站點加密、新增參數將繼續保持增長。以上便是中國空氣污染現狀的所有分析了。
更多空氣污染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空氣污染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