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藝術與公眾之間,一座橋樑正在悄然搭建。上海外灘美術館,這座位於歷史保護建築內的當代藝術殿堂,宣布自2025年5月2日起取消展覽門票制度,向所有觀眾免費開放。這一決定不僅是對「藝術平權」理念的實踐回應,更是對公共文化空間無門檻化的一次大膽嘗試。通過線上預約,觀眾將能夠自由出入,以自主方式感知藝術,而同步啟動的「努拉經濟」制度,則通過藝術代幣機制探索觀眾參與的新模式,開啟一場「去貨幣化」的社會實驗。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美術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上海外灘美術館的這一決定,是對「藝術平權」理念的深刻實踐。作為一家私立資助的非營利機構,美術館始終致力於打破藝術體驗的階層標籤化傾向。在上海,真正免費且非商業化的公共藝術空間仍屬稀缺,免費開放是美術館與洛克·外灘源街區共同的理想——讓每個人都能自由出入,以自主方式感知藝術。自2010年創立以來,美術館不僅舉辦了多個世界級的重磅展覽,更積極扶持前沿藝術實踐,為邊緣視角和獨特生活願景提供生長的土壤。
同步啟動的「努拉經濟」制度,將通過藝術代幣機制探索觀眾參與的新模式。這一制度試圖構建制度公共性——通過取消門票、重構價值交換規則,讓藝術資源擺脫消費主義標籤,回歸平等共創的本質。這種從「空間開放」到「制度開源」的升級,不僅是洛克·外灘源「藝術賦能城市」理念的實踐延伸,更揭示了其對公共文化生態的前瞻性想像:真正的公共性,終須在自由准入的物理空間與去中心化的參與機制中共同生長。
從2023年洛克·外灘源開街時以「公共空間」為命題的首屆外灘建築節,到2025年上海外灘美術館宣布全館展覽免費開放並啟動「努拉經濟」制度,這一系列行動展現了洛克·外灘源對「公共性」探索的層層遞進與持續深化。兩年前,外灘建築節通過歷史建築活化、街頭裝置藝術與公眾參與式論壇,重新定義了城市公共空間的開放性——它不僅是物理場域的共享,更是思想碰撞與文化生產的容器;此次美術館的免費開放則從制度層面打破經濟門檻,將「公共性」從空間維度推向資源分配維度。
上海外灘美術館所屬的洛克·外灘源街區主辦的多維文化活動與美術館形成強烈共振:「外灘建築節」通過歷史建築活化與公眾參與,重新詮釋城市遺產的當代性;「重奏外灘音樂周」在百年建築中演繹古典樂與實驗音樂的碰撞,延伸了公眾聽覺藝術感受維度;「蕾虎時裝周」將先鋒時裝秀場嵌入街巷,公共藝術項目「下腰女孩」則以充滿城市幽默的雕塑形態,引發市民自發創作與傳播,成為連接藝術與日常的「社會黏合劑」。這些活動不僅為街區注入持續的文化活力,更反向滋養美術館的學術實踐——音樂周觀眾循著琴聲踏入美術館的聲音藝術特展,建築節論壇嘉賓即興發起關於城市更新的圓桌討論……藝術與生活在此無縫交織,使外灘美術館成為市民可漫步、可參與、可創造的「藝術街區目的地」。
洛克·外灘源百年建築街區坐落於上海黃浦江與蘇州河的交匯處,東臨圓明園路,西靠虎丘路,北濱南蘇州路,南至北京東路。作為上海外灘的源起,這裡歷史遺產卓然而踞,街區內有博物院廣場、協進廣場、阿哈龍廣場以及安仁里等公共空間,總占地面積約17,000 ㎡,共包含11棟歷史建築與6棟新建築,總建築面積達94,000 ㎡。深厚歷史積澱與卓越地理位置使洛克·外灘源成為匯聚藝術、文化、創意、潮流的核心之地。美術館與畫廊、音樂工作室、圖書館與書店、10 余家餐廳與咖啡館,以及創意生活類品牌店等多樣業態陸續入駐,為公眾帶來卓爾不群的文化體驗。尤以上海外灘美術館為核心——這所機構作為本地文化信標,不僅保留了歷史記憶,更積極參與當代藝術與建築議題的探討,不斷激發新的話語。洛克·外灘源致力於提供真實、真誠的創造性體驗,期望吸引年輕的創意靈魂,打造志同道合的藝術文化前沿社區。
上海外灘美術館的免費開放,不僅是對「藝術平權」理念的實踐,更是對公共文化空間無門檻化的一次大膽嘗試。通過「努拉經濟」制度的探索,美術館試圖構建制度公共性,讓藝術資源擺脫消費主義標籤,回歸平等共創的本質。這一系列行動展現了洛克·外灘源對「公共性」探索的層層遞進與持續深化,從空間開放到制度開源,從歷史建築活化到藝術街區目的地的打造,洛克·外灘源正以其獨特的方式,推動藝術與公眾的本質連接,為城市文化生態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