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牛仔服裝行業分析,宇博智業了解到根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每年生產的牛仔布已達20億米,占世界1/4,中國每年生產的牛仔服裝也在25億件以上。可以說,牛仔布在我國已成為國際上牛仔布的重要生產國,一大批較先進的牛仔布、牛仔服裝在質量和品種方面已基本與國際水準接軌,初步扭轉了我國牛仔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屬於「低檔品」的觀念。從生產布局來看,我國的牛仔業已呈現出集中度越來越高的趨勢。如江蘇的常州、山東的濰坊等地區,這些基地的生產能力就占全國的60%。
眾所周知,牛仔布的銷售額由於每季流行不同的特殊效果而造成的消費者非要不可的情結,使得牛仔布的銷售額歷久不衰,而且穩定成長。美國Cone Mills公司,就是全世界最大牛仔布製造廠。而我國每年市場銷售曾以10%的速度遞增,說明牛仔面料與服裝市場大有潛力可挖。以下是對2014年牛仔服裝行業現狀分析:
我們從2013-2018年中國牛仔服裝行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了解到,自2010年以來,中國一直是亞洲最大的牛仔交易市場。
2012年,在華銷售的牛仔褲總額為115億美元,相比之下,在日本只有74億美元。牛仔服裝行業的迅速發展令許多品牌開始重新調整設計,和營銷策略,WWD報告如此宣稱。
「對亞洲品牌來說,這是一個好時機。」日本牛仔品牌Evisu的執行長David Pun說。據了解,Evisu現在的約90%的銷售業績來自亞洲。在亞洲擁有120家品牌店的Evisu有80間設立在在中國大陸。「消費者希望有懷舊的感覺,還但想要不同的東西,」他說。
觀察一下在亞洲排名前5的牛仔品牌就可以知道國內消費者的口味了,Levi『’s, Lee, Texwood, Uniqlo 和 Calvin Klein。總據Euromonitor(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統計,總的來說,有12%的市場份額來自國內外牛仔品牌。
在北美,上述五大品牌聲稱36.5%的市場份額在亞洲,歐洲的市場份額為20%。「牛仔褲市場在亞洲的競爭非常激烈,很多的競爭對手是來自亞洲本土。」來自Euromonitor的市場分析師Ashama Kunde說。
更多牛仔服裝行業現狀請查閱牛仔服裝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在中國,牛仔市場並不是壟斷遊戲,有跡象表明,亞洲的牛仔市場開始成熟。駐香港的牛仔專家Richard Atkins指出,中國品牌的轉變非常引人注目。隨著客戶國際旅行等情況的增加,他們的品味開始追隨西方流行趨勢。然而,中國的很多企業尚未掌握好這個度。「在中國,如果你大幅調整售價就會失去很多客戶,」Richard Atkins說,「雖然中國消費者能心甘情願為一個手袋支付上千元,但他們不能理解為什麼會有人花那麼多錢去買牛仔。
更多牛仔服裝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牛仔服裝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