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現狀分析,我們了解到我國農村醫療保險的發展現狀、問題及原因。
世界各國都越來越強調醫療保險制度對健康的促進作用,逐步將醫療保險從保大病 農村醫療保險,發展到兼顧小病,進而發展到保障健康,其管理體制也相應發生變化,把社會醫療保障從社會保障中分離出來,與健康管理職能加以合併。
一、農村醫療保險發展現狀
中國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過程中,由政府部門直接運作的弊端越來越突出。根據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政府投入能力有限、農村地區醫療消費文化多種多樣的現狀,單靠政府力量,簡單模仿城鎮職工的社會保險制度設計農保保障模式,是難以滿足廣大農村地區對醫療保險需求的。而由商業保險公司參與運作、由政府舉辦的公眾醫療保險制度在已開發國家已有先例並逐漸形成趨勢。
二、農村醫療保險存在的問題
(一)個人所承擔費用較高
鄉村醫療單位就醫報銷比例是70%~80%。由於鄉村衛生基礎設施條件差,醫務人員短缺,且整體素質不高,長期得不到培訓,業務骨幹流失嚴重,很難滿足農民就醫需要。實際情況是農民一看病就往大醫院跑,大醫院就醫條件好,但報銷比例低,這種比例與期望的差距使農民心理產生一種失落感,直接影響農民參合的積極性。
(二)報銷手續繁瑣
從票據上報、審批到取款需要很長時間,農民往往需要在指定醫院看病後,返回到用戶所在鄉鎮地審批,審批通過後再返回指定醫院報銷,加大了農民的交通費用開支,尤其是對偏遠地區的農民更是存在諸多不便。
(三)繳費方式不夠靈活
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民個人繳費實行集中繳費的方式,部分外出打工的農民因錯過繳費期而無法享受當年的合作醫療待遇。同時,還有一些外地的農民不能及時在遷入地交醫保,這樣在就醫時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三、造成問題原因分析
(一)農民群眾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實施理解不透徹
參保農民在沒有受益的情況下,難免產生「吃虧」的想法,缺少醫療互助共濟意識,不太願意參合,新農合的宣傳沒讓農民真正達到「五個明白」 即參合方式明白、配套政策明白、報銷辦法明白、補助比例明白、報銷程序明白。而得到報銷實惠的農民願意參合,政府又缺乏對典型實例的宣傳,因此沒讓農民真正樹立互助共濟意識和花錢保平安的理念,踴躍參合。
(二)高覆蓋參保和低覆蓋受益
群眾受益面非常窄,使群眾參加合作醫療的積極性受到影響,另外,據普遍反映,參保的貧困戶和特殊人員生病住不起院的,長年患有慢性病的人群得不到住院治療的,就形成了高覆蓋參保和低覆蓋受益的矛盾。
(三)高運作成本與低運作效率
合作醫療個人統籌金的收繳要鄉村幹部挨家挨戶上門收繳,同時還要面對面地宣傳發動,發放各種宣傳資料,投入人力非常大,有部分農民對基層政府信任度不高,說服成本就增大。農民有很多顧慮,擔心生病住院不能按章兌現補償,擔心資金被挪用,這都會降低參保率。宣傳動作成本很高,縣、鄉鎮兩級經辦機構的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任務越來越繁重,與目前經辦機構的人員少及工作經費不足的問題,已成為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