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牆體材料行業分析報告 >> 新型牆體材料行業概況及現狀

新型牆體材料行業概況及現狀

2015-09-10 14:32:5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從功能上分,有牆體材料、裝飾材料、門窗材料、保溫材料、防水材料、隔音材料、粘結和密封材料,以及與其配套的各種五金件、塑料件及各種輔助材料等。從材質上分,不但有天然材料,還有化學材料、金屬材料、非金屬材料等。我國新型建材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從1979年到1998年是我國新型建材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新型建材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材工業中重要的「角色」。

新型牆體材料行業概況及現狀

  一、發展狀況分析

  我國新型建材工業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發展起來的,從1979年到1998年是我國新型建材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經過20年的發展,我國新型建材工業基本完成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全國範圍內形成了一個新興的行業,成為建材工業中重要產品門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給新型建材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廣闊的市場。預計1999年新型建材產值占建材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將接近20%。目前,全國新型建材企業星羅棋布,在市場需求的帶動下,已經形成了全國範圍的機關報型建材流通網;大部分國外產品我國已能生產,三星級賓館所需的新型建築材料國內已能自給;不同檔次、不同花色品種裝飾裝修材料的發展,為改善我國城鄉人民居住條件、改變城市面貌提供了材料保證。我國已經形成了新型建材科研、設計、教育、生產、施工、流通的專業隊伍。

  1、新型牆體材料發展狀況

  我國新型牆體材料發展較快,1987年新型牆體材料產量為184.5億塊標準磚,到1997年增長到1849.88億塊標準磚,增長了10倍,新型牆體材料在牆體材料總量中的比例由4.58%上升到25.2%.

  新型牆體材料品種較多,主要包括磚、塊、板,如粘土空心磚、摻廢料的粘土磚、非粘土磚、建築砌塊、加氣混凝土、輕質板材、複合板材等,但數量較小,在決的牆體材料中據點地比便仍然偏小。只有促使各種新型體材料因地制宜快速發展,才能改變牆體材料不合理的產品結構,達到節能、保護耕地、利用工業廢渣、促進建築技術的目的。

  經過近20年來自我研製開發的第進國外生產技術和設備,我國的牆體材料工業已經開始走上多品種發展的道路,初步形成了以塊板為主的牆材體系,如混凝土空心砌塊、紙面石膏板、纖維水泥夾心板等,但代表牆體材料現代水平的各種輕板、複合板所占比重仍很小,還不到整個牆體材料總量的1%,與工業已開發國家相比,相對落後40-50年。主要表現在:產品檔次低、企業規模小、工藝裝備落後、配套能力差。新型牆體材料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對實心粘土磚限制的力度不夠,缺乏具體措施保護土地資源,以毀壞土地為代價製造粘土磚成本極低,使得任何一種新型牆體材料在價格上無法與之競爭。1994年新稅制實行後,對粘土磚生產企業僅徵收6%的增值稅,而不少新型牆體材料,尤其是輕質板材卻要交納17%的增值稅務局,加劇了新型牆體材料發展的不利局面。針對這種情況,國家三部一局(建設部、農業部、國土資源部和國家建材局)牆材革新辦公室積極指導各地大力開展牆材革新工作,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出台了多項牆改政策,有力地促進了新型牆體材料的發展。

  2、保溫隔熱材料

  1980年以前,我國保溫材料的發展十分緩慢,為數不多的保溫材料廠只能生產少量的膨脹珍珠岩、膨脹蛭石、礦渣棉、超細玻璃棉、微孔矽酸鈣等產品,無論從產品品種、規格還是質量等方面都不能滿足國家建設的需要,與國外先進水平相比,至少落後了30年,例如,1980年以前,我國礦渣棉僅有3家生產廠,年和平能力不足萬噸,只能和平品種單一的散棉,矽酸鈣絕熱材料也只有3家企業,年產8000立方米左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保溫隔熱材料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發展成為品種比較齊全、初具規模的保溫材料的生產和技術體系。1996年全國產量約80萬噸,其中礦岩棉約20萬噸,玻璃棉約4萬噸,泡沫塑料約 5萬豆子,膨脹珍珠岩約600萬立方米(約含45萬噸),其它材料6萬噸。我國保溫材料與工業已開發國家相比主要差距是:①保溫隔熱材料在國外的最大用戶是建築業,約占產量的80%.而在我國建築業市場尚未完全打開,其應用僅占產量的10%.② 生產工藝整體水平和管理水平需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不夠穩定。③科研投入不足,應用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滯後,特別是保溫材料在建築中的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多年來進展緩慢,嚴重地影響了保溫材料工業的健康發展。加強新型保溫隔熱材料和其他新型建材製品設計施工應用方面的工作,是發展新型建村工業的當務之急。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我國保溫材料工業經過30多年的努力,特別是經過近20年的高速發展,不少產品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化,質量從低到高,已形成取膨脹珍珠岩、礦物棉、玻璃棉、泡沫塑料、耐火纖維、矽酸鈣絕熱製品等為主的品種比較齊全的產業,技術、生產裝備水平也有了較大提高有些產品已達到 9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但由於我國保溫材材料工業赳不晚,總體技術和裝備水平較低,在建築領域的應用技術有待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保溫材料的推廣應用。近年來,保溫材料工業重複建設現象嚴重,全國各地蜂湧而上,幾年間上百條生產線投產,而在應用領域的開發上卻投入不多,造成了目前投資效益低,供過大於求的局面。

  3、防水密封材料

  防水材料是建築業及其它有關行業所需要的重要功能材料,是建築材料工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僅工業建築與民用建築對防材料提出了多品種高質量的要求,在橋樑、隧道、國防軍工、農業水利和交通運輸等行業和領域中也都需要高質量的防水密封材料。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築防水材料獲得較快的發展。防水材料已擺脫了紙胎油氈一統下的落後局面,目前擁有包括瀝青油氈(含改性瀝青油氈)、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建築防水塗料、密封材料、堵漏和剛性防水材料等五大類產品。1995年新型防水卷材產量4200萬平方米,約占防水卷材產量的5%.我國防水材料基本上形成了品種門類齊全,產品規格、檔次配套,工藝裝備開發已初具規模的防水材料工業體系,國外有的品種我們基本上都有。

  目前我國防水材料與國外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產品結構不合理,目前新型防水密封材料的生產量和使用量都很小,紙胎油氈仍占防水卷材的95%;二是產品質量普遍偏低,假昌產品充斥市場;三是設計施工應用技術有待提高建築滲漏還相當嚴重。防水材料工業亟待調整結構、規範市場。

  在過去的半年裡,由於國內股市跌宕起伏、樓市風險漸增、金價大跌等,這使得投資者們不得不轉向其他投資渠道。所以如今由珍稀紅木製作的櫥櫃等古典家具就倍受消費者青睞。不過專家建議,紅木櫥櫃等家具的長期走勢比較好,而短期走勢就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所以投資者們投資需謹慎。

  近期,南方日報記者走訪市場發現,受到新近修訂《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又稱CITES公約)影響,紅木市場漲聲一片,最高的年內上漲了30%。不過業內專家建議,紅木家具長期投資形勢看好,但短期走勢風險較大,入手仍需謹慎。

  市場

  公約修訂助推紅木價格止跌回升

  今年6月12日,新修訂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又稱CITES公約)生效。受此影響,部分紅木原材料進口將受進一步限制,使得國內紅木價格在近期經歷了一波上漲行情。

  根據我國的國家標準GB18107-2000《紅木》,「紅木」範圍確定為5屬8類、33個主要品種。而此次《公約》新修訂後的規定中,這33種紅木樹種中的7種被列入管制物種,包括俗稱寮國紅酸枝的交趾黃檀、屬於紅酸枝木類的微凹黃檀、中美洲黃檀、屬於黑酸枝木類的貝里斯黃檀等,這些樹種均須有進出口許可證或再出口證明書,方可進行國際貿易。

  今年第一季度,紅木行情仍走跌,但到6月份觸底反彈,,紅木分類月指數報133.44點,月環比漲5.88點,漲幅4.61%。而據業內人士透露,其中像交趾黃檀的進口價格今年初開始上漲,目前漲幅高達20%—30%。

  伍炳亮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主席團主席,中國明式家具學會理事、中國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收藏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化部藝術服務中心藝術品鑑定評估委員會委員。他介紹,以被列入瀕危物種的老紅酸枝為例,由於公約禁止砍伐、實施管制和限制進出口貿易,使原來漸已稀缺的老紅酸枝材料供應雪上加霜,貨源供應量嚴重不足。

  「單從年初至現在情況來看,老紅酸枝原材料價格已上升 30%到50%。」伍炳亮透露,近來一些小料、短料每噸10萬左右,一些10多厘米口徑料每噸15萬至20萬元,超20厘米口徑每噸20萬至40萬元左右,口徑30至40厘米的料已達到50萬至70萬元每噸,超40厘米兩米長薄板按塊議價,每塊1萬多元,若按噸則高達100多萬元。

  伍炳亮說,近一個多月來,老紅酸枝材料行情上演了與2007年越南黃花梨材料供應一樣的行情,一天一個價。除購買老紅酸枝材料做家具的老顧客外,場外資金也紛紛湧入搶購名貴材料。

  分析

  未來走勢良好精品紅木家具可長期增值

  「按目前原材料供應情況來分析,老紅酸枝這波行情會維持一段時間,估計到今年秋季的時候會平穩下來。」伍炳亮預測說,在名貴材料稀缺和供應量不足情況下,紅木家具下半年行情走勢依然大好。

  伍炳亮認為,一些仿古家具企業原材料因為是前期購買的,在銷售方面目前還不會受到現時原材料走高的影響。但由於可以預期未來名貴材料供應量將更加緊張、價格更加昂貴,日後紅木仿古家具的價格仍將進一步上漲。

  「在我看來,去年底和今年初是投資紅木的最好時機,接下來紅木的價格還會逐漸上漲。」廣東省小商品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紅木產業專業委員會會長陳軍也認為,2013年是紅木投資的一個好時機。

  陳軍介紹,2011年受宏觀調控和一些投資者過度炒作影響,紅木市場在一路攀高后出現低迷。因為價格空間被提前買走,從2011年到2013年上半年,優質紅木的跌幅達到四成。

  紅木價格的大起大落之下,紅木家具成品價格也隨之起伏,對收藏市場造成很大的衝擊。不過,陳軍表示,受到股票、房地產等投資領域縮窄影響,一部分投資者將眼光轉向了更為穩定和實際的紅木市場。

  「比如,寮國紅酸枝11件的家具套裝,2011年價格要50萬元左右,到了2012年35萬元不到,這兩個月卻要出到60萬元甚至100萬元才能拿到。」陳軍說。

  專家建議:長期投資形勢看好短期投資仍需謹慎

  「炒樓不如炒家具」、「存錢不如存紅木」、「買紅木比股票更穩健」的說法近年來十分流行。2000年以後,紅木家具被投資者看重,逐漸成為熱門的投資品。

  由於紅木具有硬度大、密度高、穩定性好、油性強、花紋美觀、雕刻表現力強的特點,真正的紅木家具,甚至可以使用幾百年或上千年,可謂經久耐用。又因為紅木家具在古代是屬於皇家貴族的用品,歷來被國人視作檔次、身份和品位的象徵。

  伍炳亮認為,紅木家具由於木材十分珍貴,資源短期之內不可再生,特別是海南、越南黃花梨,小葉紫檀,老紅酸枝等中國傳統家具名貴所材,都是經過幾百年甚至一千多年才能成材,用這種名貴木材通過精心設計,製作出富有藝術含金量的精品、藝術品,就會具有很高的投資與收藏價值。與房地產投資和股市投資相比,紅木家具投資風險較小,並且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增值,因此適合長期投資。

  但面對目前紅木家具投資回溫的現狀,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古典家具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區小健也指出,現在的紅木家具市場良莠不齊,投資群體不太理性存在羊群效應,紅木投資不要盲目跟風。「投資的人賺錢的都說自己賺錢了,虧錢了就沒有人說。」

  區小健認為,雖然目前紅木家具市場漲聲一片,但有待考察。他認為,紅木家具價格上漲一方面是由於6月出台的公約將一些紅木品種歸為瀕危物種,限制出口,提高了原材料的價格;另一方面也不乏有人藉機炒作。一些人從源頭壟斷部分木材,然後抬高價格轉手賣出。因為紅木家具成本高、回收渠道有限、變現慢,普通投資者應該保持理性,否則很容易砸在手裡。

  「市場上真正稱得上是收藏級的紅木家具目前很少,不到20%。」區小健說,紅木家具的投資收藏並非只要是名貴的木頭就是好東西,還要看家具的形態、工藝和韻味。市場上紅木家具差價較大,同一家工廠、同一塊木頭、同一個款式,不同的工藝水平也會使家具價值產生差別。

  「假如真正按照傳統工藝來做一套家具,整個工廠有的需要長達一年半、兩年的時間。」伍炳亮提醒說,對明清家具、仿古家具投資與收藏時,建議購古典家具要定位於精品為主,而仿古家具要定位設計製作富有藝術含金量的精品家具,也只有高品位藝術家具才能經受長時間考驗和有生命力。

  他指出,衡量家具的價值應從型,藝,材,韻四點出發來檢驗它是否合符標準,缺一不可。目前,市場上所出售的紅木家具、仿古家具存在普通商品、工藝品(工藝品裝修效果圖),藝術品不同級別的家具會產生較大的市場價格差異。這些需要每一位明清家具、仿古家具愛好者,通過不斷學習、研究,在多看多比較中提高審美眼光和鑑賞力。

  中國家具協會傳統家具專業委員會高級顧問濮安國建議,不要單純抱著投資賺錢的心理去紅木家具市場湊熱鬧。他認為,紅木家具首先是它的使用功能,消費者在選購紅木家具時應結合自己生活需要,根據居室環境和經濟條件,選購合適的家具。

  「不要被商家忽悠。」他說,「紅木家具能夠投資升值,這裡包含很多商家炒作的成分。缺失工藝製造水平和藝術品位的紅木家具並不符合收藏條件,不僅不會升值,隨著紅木家具精品市場的成熟,時下許多劣質紅木家具只會貶值。沒有藝術價值的家具不具有收藏價值。假如因為材料上漲,紅木家具就升值了,那你還不如直接去買木頭作為投資」。

  區小健也指出,投資者在投資時應保持理性,要不斷學習成長,積澱經驗。民間收藏者對於紅木收藏不能僅追逐一種短期的投資行為,更應該從中享受藝術品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如此方能促進紅木市場的理性和成熟。

  7月25日,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鋼鐵行業首批淘汰產能企業名單。那麼,此消息能否為飽受產能過剩之苦的鋼鐵行業,帶來一些「清涼」呢?據多位業內人士反饋,其作用和影響或極為有限。另一方面,今年頻吹的「環保風」,在淘汰落後產能方面能否「接力」?

  今年鋼鐵行業首批淘汰落後產能974.9萬噸

  此次工信部公布的今年首批19個工業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的企業名單,包括煉鐵、煉鋼、焦炭、鐵合金、電石、電解鋁、銅(含再生銅)冶煉、鉛(含再生鉛)冶煉、鋅(含再生鋅)冶煉、水泥(熟料及磨機)等。

  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力爭在2013年9月底前關停列入公告名單內企業的落後產能,確保在2013年年底前徹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他地區轉移。

  在「產能轉移」問題,2012年的表述是:「不得向其他地區和周邊國家轉移」,在表述上略有差別,而在時間進程上沒有變化。

  名單顯示,今年首批煉鐵淘汰落後產能,涉及企業9家,計劃淘汰高爐13座,容積均在450立方米以下,合計煉鐵產能277萬噸;首批煉鋼淘汰落後產能,涉及企業24家,合計煉鋼產能697.9萬噸,共計淘汰落後產能974.9萬噸。

  據了解,此前於4月份,工信部公布了今年淘汰落後鋼鐵產能的任務,煉鐵產能263萬噸、煉鋼產能781萬噸。

  而根據本次公布的淘汰落後產能任務,煉鐵產能已超過4月份計劃任務,煉鋼產能還未超過4月份計劃任務。

  影響或有限

  「量很少,如毛毛細雨,不過是隔靴撓癢。對於市場,幾乎沒什麼影響吧。」一位業內人士對此表示,「以前要求淘汰的多,新上的就多。現在要求淘汰的少了,也就沒人理了。」

  她直言,近年來落後產能越淘汰越多,「除非破產,否則沒有辦法。但這個可能性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2013煉鋼淘汰落後產能企業名單」中,所淘汰的設備基本為30噸及以下的煉鋼轉爐和電爐,不過,60噸轉爐、40噸電爐(分別為3座)也「榜上有名」。

  業內人士對此指出,一種可能是這些設備雖然容積達標,但能耗方面指標不合格;另一種可能就是這些設備,之前已經淘汰了,此次報上來是為充數。

  山東某鋼廠也在此次名單中。不過,據知情人士透露,他們「上榜」的幾座30噸的轉爐,早在2012年就已淘汰,而換上了60噸的轉爐。

  「工信部要求在2013年前淘汰掉,事實上,不少報上來設備,都是早就就淘汰的。每次淘汰落後產能任務,基本都存在這樣的問題。」

  據了解,自2005年中國出台《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以來,「裝備能力」一直為界定行業落後生產能力的主要標準。在淘汰落後產能過程中,該做法主要集中在淘汰中小規模企業,淘汰相對落後的工藝。按最新的產業政策,落後粗鋼產能主要是指400立方米以下的高爐,以及30噸以下的轉爐、電爐。

  值得關注的是,在2011年末,工信部下達「十二五」期間工業領域19個重點行業淘汰落後產能目標任務時則提出,不再繼續提高淘汰落後的裝備標準,將主要依據能耗物耗和清潔生產標準,以免企業為躲避淘汰不斷對落後裝備實施擴容改造,導致實質上的產能擴張或謊報瞞報裝備容量等負面效果。

  業內人士指出,從過去的依據裝備標準「一刀切」,到如今相關主管部門在公開場所承認現行政策不適應鋼鐵行業發展要求,並對相關管理法規作出完善、修改等。「近年來,在淘汰落後產能方面的態度、思路,已有了較大轉變,不過具體效果,還需看其執行力度。」

  環保整頓:「煙霧彈」威力有多強?

  那麼,今年頻頻颳起的「環保風暴」,能否對產能過剩起到一定作用呢?過去多年,環保整頓似乎被認為是「煙霧彈」。

  「應該說環保整段,還是有一點作用吧,7月上旬粗鋼產量就下降了。並且政府直接上門看著你,你咋的也要給面子停一停嘛。」上述人士說。

  據中鋼協統計數據,7月上旬預估全國粗鋼日均產量208.3萬噸,旬環比下降4.5%,創年內最大旬度跌幅,自今年4月上旬以來首次跌破210萬噸。

  不過,為何減產發生在7月上旬?產量數據、降幅,是否符合實際情況?我的鋼鐵網研究中心研究員王一舟認為,中鋼協7月上旬的粗鋼產量統計或存在一定滯後。7月初中鋼協粗鋼日產量下降,應該是在6月底減產的效果,且減產的幅度可能大於實際情況。

  他指出,根據我的鋼鐵網的調查,實際生產情況可能是,6月下旬7月初,粗鋼產量已經降至底部,而在盈利改善過程中,產量在7月上旬已開始逐漸恢復。

  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上旬,據MRI成本模型測算,螺紋鋼盈利創年內新高。

  中鋼協最新統計數據顯示,7月中旬重點鋼企粗鋼日產量171.8萬噸,旬環比增1.4%;全國預估粗鋼日產量為213.0萬噸,旬環比增2.4%。

  一位分析師表示,環保政策的影響可能沒有預期那麼大。「就經濟發展而言,地方上存在一些保護性的東西。短期力度,不會像文件中說的那麼嚴厲,政策彈性還是比較大的。」有關更多牆體材料的相關行業資訊請查看新型牆體材料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

更多牆體材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牆體材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