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蠶絲又細又長,白里微微帶點黃,手感細膩光滑,有一股淡淡的動物纖維特有的氣味。中國報告大廳小編整理的桑蠶絲行業定義及用途分析內容如下。
桑蠶絲,是熟蠶結繭時分泌絲液凝固而成的連續長纖維,也稱「天然絲」,很多生產企業又稱為「蠶絲棉」。它與羊毛一樣,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動物纖維之一,根據食物的不同,又分桑蠶、柞蠶、木薯蠶、樟蠶、柳蠶和天蠶等。從單個蠶繭抽得的絲條稱為繭絲,它由兩根單纖維借絲膠粘合包覆而成。將幾個蠶繭的繭絲抽出,借絲膠粘合包裹而成的絲條,有桑蠶絲(也稱生絲)與柞蠶絲之分,統稱為蠶絲。除去絲膠的蠶絲,叫做精煉絲。以它們為原料,就可用織機加工成各類品種的織物了。
桑蠶絲不僅是絲綢織造最主要的原料,而且還可用於製成人造血管。蠶絲與人體的角質和膠原同為蛋白質,結構十分相近,因此,具有極好的人體生物相容性。桑蠶絲人造血管在體內不會引起過敏或致癌作用,還可以與活體血肉相連,長成與真血管一樣的外壁和內膜。我國早在1957年就開始研製桑蠶絲人造血管,並試用於臨床。已能生產各種類型的人造血管。
桑蠶絲是製作蠶絲被的最佳原料,桑蠶絲做成的蠶絲被不僅有柔軟貼身、保暖透氣,還有綠色健康的特性。而且蠶絲的吸濕性是純棉的1.5倍,是羊毛的1.8倍,所以能保持皮膚水分的平衡,對皮膚乾燥的老年人有很好的療效。
桑蠶絲還可開發成許多高科技副產品。將桑蠶絲脫膠、溶解、透析提純後,可製成純淨的絲素溶液,再將絲素溶液置於塑料模具中,經烘乾製成薄膜,最後再經Co60輻射消毒形成「絲素膜」。該膜專門用於燒傷創面覆面,有助於創面癒合,也稱為「人工皮膚」。
由於桑蠶絲中含有對人體極具營養價值的18種胺基酸,人們根據蠶絲的這種特性,開發出以絲素為主要原料的化妝品系列。1973年,日本公開發表了蠶絲用於化妝品的新工藝。用作化妝品的絲素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將絲纖維去雜、脫膠、洗淨,精製而成的「絲粉」(或稱不溶性絲蛋白),但由於這種絲粉分子量大,又不溶於水,較難被皮膚吸收。另一種是進一步將絲素用化學方法加以裂解,使絲蛋白長分子鏈巨分子分解成較短的蛋白分子鏈,即人們通常看到的絲素肽,也稱絲肽。
桑蠶絲還可以製成蠶絲蛋白供人們食用。這種技術是由日本人首先開發的。最初經試驗的這種凍膠的絲素分子還是由數千個胺基酸連接成的較大分子組成,不易被腸壁吸收。因此採用能分解蛋白的放線菌酶,進一步分解成低聚肽和胺基酸粉末,吸收率可大大提高。如今,在日本市場上已有加入了經裂解的蠶絲粉末的食品,如蛋糕、餅乾、麵條、果凍、冰淇淋、飲料、片劑、糖果等,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此類食品含有18種胺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等含量較少,因而被視為一種健康的綠色食品。目前我國也正在開發研製這種蠶絲食品。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也可以享用國人自己生產的蠶絲食品了。
更多桑蠶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桑蠶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