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推動居民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生居民們對於休閒場所以及生態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推動居民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生居民們對於休閒場所以及生態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以下對生態城市規劃發展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生態城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生態城市規劃主要是結合了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採用科學、系統的手段去建設社會、經濟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生態城市。在研究、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關係的基礎上,尋找一個最佳的生態位,提出人和城市複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生態環境建設的探索。1984年12月在上海舉行的「首屆全國城市生態學研討會」,被認為是我國生態城市研究的一個里程碑。同年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專業委員會成立;1986年我國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並於1988年初進行試點工作,這是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次具體實踐。在江西宜春市開展生態城市建設試點之後,我國在1996年至1999年期間又先後分四批開展154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其中生態省2個,生態地、市16個,生態縣(市)l29個,其他7個。1996年,威海市提出了「不求規模,但求精美」的城市建設指導方針,並實踐於「基礎設施現代化、城市環境生態化、產業結構合理化、生活質量文明化」,的總體生態城市建設的總體思路中。
新世紀以來,上海、廣州、廈門、寧波、哈爾濱、揚州、常州、成都、張家港、秦皇島、唐山、襄樊、十堰、日照等市紛紛提出建設生態城市,海南、貴州、山東、吉林、安徽等省提出了建設「生態省」的奮鬥目標,並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和交流,其中,中德兩國開展的「揚州生態城市規劃與管理」的合作研究就是一例。2006年4月,建設部籌劃編訂《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標準》,將《宜居城市科學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列人2006年度軟科學研究課題。2006年8月7日,國務院在批覆天津市城市總體規劃中也表示,要將天津市定位為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這些充分體現出我國人民對建設新型生態城市的美好嚮往,可見建設生態城市是我國城市發展的主流方向。通過近年來全國大力實施拆違建綠工程,園林綠地面積持續增加,人居環境得到不斷改善。
在目前社會條件下,自然資源匱乏,科學技術水平也不能給生態規劃設計提供足夠的支持,生態規劃設計還不能完全取代或演變為常規的規劃設計手段。設計師們常常採用一種折中的或改良主義的手法,即與傳統的規劃設計手法相結合,在滿足近期城市發展需要的同時,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引入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形成一種附加於傳統設計手法之上的、要求更高的設計方法。但可以預見,隨看社會的發展,生態規劃設計的方法會被普遍採納,到那時,生態規劃設計就不再是附加於傳統規劃設計之外的,而是與傳統規劃設計融為一體的「常規」設計手法。
更多生態城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城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