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的快速發展也推動居民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水準,生居民們對於休閒場所以及生態環境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此外,城市建設活動的不斷開展對於生態環境不可避免的造成破壞,帶來了城市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而良好的城市規劃能夠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城市規劃與規劃環評的融合不僅能夠有效解決規劃環評現狀存在的問題,而且能夠有效促進城市規劃的生態化,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以下對生態城市規劃市場現狀分析。
2017-2022年中國生態城市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作為影響城市發展水平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城市環境也應該是城市規劃和建設人員要著重關注和考量的問題,良好的城市環境可以極大的推動城市發展,反之,城市惡劣的環境必將會降低該城市生活質量,阻礙其經濟發展。
1994年中國政府繼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後率先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並編制實施《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綱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導政策,將生態城市發展理念逐漸融入國家級規劃的編制和實踐中去,指導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制定。許多城市相繼制定實施了「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開展了生態示範區的建設與試點。生態城市、山水城市、花園城市、森林城市、園林城市、衛生城市等越來越多地成為中國許多城市政府進行城市規劃與建設所追求的目標。
2010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五省八市低碳試點工作,承擔低碳試點工作的廣東、遼寧、湖北、陝西、雲南5省和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保定8市未來會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全面納入本地區「十二五」規劃,研究制定試點省和試點城市低碳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本地區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重點任務和具體措施,建立溫室氣體排放數據統計和管理體系、積極倡導低碳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降低碳排放強度。
2011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低碳生態城(鎮)申報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申報試點應具備5個基本條件。同年9月,住建部、財政部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布了《綠色低碳重點小城鎮建設評價指標(試行)》,進一步明確了試點示範的遴選、評價和指導工作要求。另外,在城鄉統籌發展目標的指導和要求下,國家已經正式啟動了7個綠色小城鎮和綠色村莊試點項目,在「十二五」期間,該項目試點範圍預計將增加到100個,標誌著低碳生態規劃項目向小城鎮和鄉村延伸。
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學術交流部所做的一項統計表明,從1986年宜春生態城市整體規劃研究與建設工作開展以來,截至2011年2月,中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提出「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有230個,所占比重為80.1%;提出「低碳城市」建設目標的有133個,所占比重為46.3%;綜合上述兩種建設目標,提出低碳生態城市有關建設目標的城市已達259個,占到地級市比例的90.2%。相較於2003年底135個的統計數據增長速度驚人。不難看出,低碳生態城市已經廣泛的滲透到了政府倡導的建設實踐層面,中國正成為世界上探索低碳生態城市建設最為積極和主動的國家之一。
自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中國的生態城市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九五」期間是中國環境保護與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大發展的五年;至21世紀初,中國先後建起了一批「生態省」、「生態市」。與此同時,人們的生態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也在逐步提高。生態觀念的加強,為城市生態建設與發展掃除了認識上的障礙。
然而,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在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問題。城市化過程中,指導思想和目標不明確,致使城市生態規劃被忽視、被淡化。城市建設過程中缺乏統一管理,各單位在擴展地盤時忽視了生態環境建設。由於某些城市產業結構的升級改造跟不上城市建設的步伐,工業污染仍十分嚴重。此外,城市居民的生態觀念還沒有深人人心,居民生活垃圾污染也給城市生態建設帶來一定影響
因此。我們必須逐步提高全民生態意識,更新思想觀念,深化理論研究,總結實踐經驗,實施明確目標,做好科學規劃,完善管理體制,協調監控環境,引進市場機制,吸引公眾參與,營造生態風尚,加強城區合作。通過一系列有力措施,使我國的生態城市建設穩健有序地進行,儘管任重道遠,困難重重,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幅繁榮、和諧的生態城市景象將會展現在中國和世界人民面前。
更多生態城市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城市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