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是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經濟學原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以及傳統農業的有效經驗建立起來的,能獲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現代化農業。生態農業是解決我國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矛盾的有效途徑,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現對2017年生態農業發展趨勢分析。
2017-2022年中國生態農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例如,在德國,現在顧客購買生態牛肉要比購買常規方法生產的牛肉至少貴30%,但消費者認為,由於生產生態牛肉需要付出較多的人力和財力,因此,付這個價格值得。近年來,德國牛肉銷售量下降了50%,但生態牛肉銷售量增加了30%。生態農產品可以解除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擔心,這是生態農業發展的最大市場動力。西歐是全球最大的生態農產品消費市場,2000年生態農產品消費總額達到95.5億美元,其消費額在未來幾年裡將會保持連年增長。到2005年,生態農產品的零售總額將占西歐食品市場的5%-10%。在政府方面,《歐洲共同農業法》有專門條款鼓勵歐盟範圍內的生態農業的發展。歐盟各國也大都制定了鼓勵生態農業發展的專門政策。例如,奧地利於1995年即實施了支持生態農業發展的特別項目,國家提供專門資金鼓勵和幫助農場主向生態農業轉變。法國於 1997年制定並實施了「有機農業發展中期計劃」。2001年在布魯塞爾召開的歐盟農業部長會議將幫助養牛農民從現在的集約式經營向粗放式生態飼養轉化列為七點建議的主要內容之一。德國農業部長建議歐盟在10年內使生態農業產值占整個農業生產的20%。在經營企業方面,美國有機農業商業聯合會主席凱薩琳?迪馬特奧說:「有機農產品已不再限於健康食品店,現在它們正不斷湧進大型連鎖超市。」2000年春季,英國最大的銷售連鎖商冰島公司宣布:該公司將把貨架上的所有食品都換成生態農產品,而且價格和原來一樣。這個舉動隨即在整個市場引起連鎖反應。生態食品已不再只是一種時髦。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生態農業有朝一日將會成為世界農業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國對食品衛生和質量的監控越來越嚴,標準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與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和產品衛生安全標準要求更加嚴格,食品生產的方式及其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受到重視,這就要求食品在進入國際市場前由權威機構按照通行的標準加以認證,獲得一張「綠色通行證」。目前,國際標準化委員會(1SO)已制定了環境國際標準 ISO14000,與以前制定的ISO9000一起作為世界貿易標準。所不同的是,後者側重於企業的產品質量和管理體系,而前者側重於企業的活動和產品對環境的影響。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及貿易自由化,各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與環境、技術相關的非關稅壁壘日趨森嚴。所有這些都促進了生態農業的發展。
現在,國際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品的法規與管理體系分為3個層次:一是聯合國層次,二是國際非政府組織層次,三是國家層次。聯合國層次目前尚屬建議性標準。為了指導全球生態食品的發展,消除貿易歧視,今後各國生態食品標準將在以下3個方向邁向國際間協調與統一,一是與世界食品法典委員會制定的有關食品標準以及國際質量認證組織、WTO等制定的有關產品標準趨向協調、統一;二是非政府組織做好地區和國家之間標準的協調;三是地區和國際標準進一步得到互相認可,以削弱和淡化因標準歧視所引起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
生態食品生產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今後將主要在4個方面展開:一是圍繞可持續農業體系的發展,進一步鞏固生態農業的理論基礎;二是如何保持生態食品生產技術本身的可持續進步;三是以標準的制定和完善為切入點,提高生態食品的生產技術水平;四是加強生物肥料、生物農藥、天然飼料及飼料添加劑、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生產資料的研製、開發和推廣,以儘快解決生態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
更多生態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