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與生態經濟是在農業與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環境危機的歷史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雖然我國在生態農業的理論研究、試驗示範、推廣普及等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不能否認,還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正成為限制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以下對生態農業發展前景分析。
2017-2022年中國生態農業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提出了發展生態農業的總體思路並付諸行動,取得了迅速的發展,試點示範遍布全國,成效顯著.在實踐中,生態農業不僅發展成為建設現代農業的有效途徑,而且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形式,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生產環境友好型清潔產品的科學模式.在汲取現代生態理論成果的基礎上,從市場需求定位、適度經營規模、生態品牌創建、發展綠色科技、培育生態文化和人力資源資本形成等六個方面,對中國生態農業發展前景進行了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設重點內容。
目前,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食品保健,生態食品的市場需求將會越來越大。無公害蔬菜、無污染水果、綠色食品已初步顯示它潛在的市場,生態農業的經濟價值將大幅度提高。
生態農業所追求的目標是高效益和無污染,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更多地利用現代高新技術才能實現。除地膜覆蓋、溫室培養、無土栽培、營養配合飼料、網箱養魚等常規技術外,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微觀工程技術,將與大規模生產的農業宏觀生態工程技術相結合而成為生態農業技術的一大特色。隨著環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一些環保新技術如污水處理、生物活性肥料等環保生態工程技術也將廣泛應用於生態農業,這些現代高新技術的應用必將會更大地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
長期以來人們有各種誤解,以為生態農業就是不施農藥、化肥、甚至不用機械電力以為只有這樣才是符合生態學原理的。實際上這只是單純地倒退到傳統農業階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態農業。這種傾向在一些西方已開發國家尤為明顯。合理的投入對於生態農業來說包括兩方面:適當的投入物。適度的投入量,就是要保證使生態農業的生產過程要有相應的足夠的物質循環強度和能量流動通量,這是由於生態農業的開放度大及要求高效生產所決定的。適當的投入物質是指有選擇地進行投入,避免那些重污染、難以降解的、易於通過食物鏈富集的物質進入到農業生態系統中。那些降低農產品品質的導致農業生產不合諧的因素,都應摒除在農業生態系統之外。
這些年來的生態農業研究和實踐推動了理論的發展,而且主要是歸納總結群眾自發形成的、好的生態農業模式為主,顯然理論遠遠落後需求。要想使生態農業進行規模生產、提高生產力,必須按照生態工程原理進行生態農業設計,使生態農業按計劃地發揮強大的現實作用。
我國農村經濟由單一傳統的農業向工業化過渡,鄉鎮企業起了重要作用。它的崛起加劇了農村工業化進程,然而又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農村環境問題。而生態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起著保護環境、廢棄物資源化和防止污染的作用,使「三廢」物質循環利用再生,而鄉鎮企業發展就有了一定的資金來促進生態農業的技術發展。
在過去一個時期內,許多地區的水土流失、土地裸化、生態環境自我調控能力退化造成各種農業災害,如果只在小範圍的耕地內進行持續農業生產顯然是不協調的,而且難以達到目標,必須以強大的景觀生態建設與改善為依託。隨著生態縣的建設,對縣區內的景觀生態進行長遠建設是非常重要的。
生態農業的生產以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為重要前提,根據生物與環境相協調適應、物種優化組合、能量物質高效率運轉、輸入輸出平衡等原理,運用系統工程方法,依靠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經濟信息的輸入組織生產,通過合理利用和增殖農業自然資源,重視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換效率,充分發揮資源潛力和物種多樣性優勢,建立良性物質循環體系,促進農業持續穩定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統一。因此,生態農業是一種知識密集型的現代農業體系,是農業發展的新型模式。
更多生態農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農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