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問題錯綜複雜,從表面上看,它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實際上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矛盾衝突。中國採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尤其是重化工業的高能源、高污染,加劇了能源和資源消耗速度,破壞了生態環境。下面對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一、政府是生態治理的主導性力量
政府是生態治理的主導性力量,在政府主導下,中國成片生態城市群逐步出現。自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問題日益嚴重。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廣大群眾和致富奔小康的客觀要求,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環境形勢已經十分嚴峻,自然生態破壞呈加劇趨勢,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護和建設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各級環境部門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通過防治鄉鎮工業和農藥、化肥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農業,治理生態退化區域,強化對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預防新的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工作,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使生態惡化趨勢有所控制。
20世紀90年代初期,各地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在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一些地區開展了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和生態城市的建設,積累了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在此基礎上,為加快生態建設的步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生態示範區域建設試點工作在全國開展。自1995年至2010年,在政府主導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推廣了六批,共有389個城市。政府主導下的生態治理成就是顯著的。
生態保護從試點中的各個點,逐步向全局推進。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區域性的生態保護帶。其中長三角地帶的發展最有代表性,長三角區域的生態示範城市由個別城市開始,繼而向全局擴展,直至兩省一市在長江三角洲地域建成生態環境保護區。
無良好生態,則發展失去了意義。基於此,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一而再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在政府主導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行的一次新選擇。人類文明的範式,從此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有其內在原因,「環境危機是工業文明的結構性特徵。工業文明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機制決定了,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的必然產物。在工業文明的基本框架內,環境危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正因如此,政府依靠工業文明是無法徹底解決其本身結構性的矛盾的,出路是:在政府主導下,「只有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人類才能從總體上徹底解決威脅人類文明的生態危機。文明範式的轉型,是人類走向生態危機的必然之路。」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二、市場是生態治理的補充性力量
從生態治理的成效來看,治理局部有效、整體失效的局面並未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建設良好生態,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它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投入到生態治理中來,市場是政府生態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我們應該認識到市場力量的重要性。
1.市場主體是對政府生態治理力量的重要補充
從市場主體方面來看,持續的生產過程逼迫資本不斷擴張,要麼積累,要麼死亡。「過去,這種積累一直靠全球環境不斷被系統地剝奪其自然財富得以維持。環境被蛻變成了索取資源的水龍頭和傾倒廢料(經常是有毒廢料)的下水道。所以,過去500年的歷史實際上是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市場主體擁有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資本,在資本生產過程中不斷擴張,是資本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危機伴隨這一過程。
當生態危機出現後,政府首先覺醒,政府反映公眾需求,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的角度,領導社會全面地進行生態治理,阻遏生態惡化的勢頭。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提出,就是阻遏生態惡化的重要措施。政府的這種主導作用,已經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僅有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
市場主體是製造生態危機的主要源頭,離開了市場主體的參與,政府生態治理的成效是有限的。必須進行市場主體的工業化再生產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既需要政府外部力量的擠壓,也需要市場主體的自覺參與和主動選擇。市場主體選擇一種與生態更加協調的再生產形式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新的發展形式追求適度,而不是更多。它必須以人為本,特別是更優先考慮窮人而不是利潤和生產,必須強調滿足基本需求和確保長期安全的重要性」。涉及到企業與生態協調地總體發展戰略的選擇,沒有企業的參與是無法實現的。
2.市場機制是對政府生態治理手段的重要補充
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市場機制對市場主體的調節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市場機制主要通過「看不見的手」去調節市場主體,使他們去達到政府所要求的生態治理的目的。誠然,政府「看得見的手」在生態治理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種作用必須與社會的自然衝動保持一致,「人們渴望繁榮富強,任何干擾這種願望實現的自然保護體制,最終必將遭到他們的拒絕」。當人們看到大量的自然物種不斷消亡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出現這樣的主流思想:有必要強制行使高於民主國家立法認同的權利,以控制人們對生態的破壞。事實上,「看得見的手」在行使這種強制控制時,往往成效有限,因為人們會有意無意間產生抗拒,抑或排斥。
因此,相對強制力量實現生態治理來說,利用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同樣也可以取得生態治理的成效。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許多國家非常重視利用市場機制來補充政府生態治理。政府政策向生態產業傾斜;巨資投入新能源,打造經濟新引擎;實現碳關稅,控制碳排放等等。當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有利於生態治理的經濟政府後
,市場機制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市場會引導市場主體更多地投資於少污染、低碳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在政府有效利用市場機製作為補充手段的前提下,生態治理成效會更高,「一項好的設計使人類擺脫與荒誕的破壞性行為的神經質關係,從而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更加現實與持久。創造美的願望是一種尚未開發的動力,它不僅存在於社會也存於商業」。市場機製作為政府生態治理手段的重要補充,它可以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到生態治理中來,市場機制相對於政府行政強制手段來說,它更易被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而千萬個市場主體的積極行動是形成良好生態、實現美好中國所必不可少的。假如政府將處置死豬等廢棄物,利用市場機制變為「有利可圖」的生態產業,市場主體自然不會往河道拋棄死豬了。
3.市場規則是對政府生態治理方式的重要補充
政府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必須重視、遵循市場規則,任何使生態惡化逆轉的計劃,如果需要改變整個市場動態,那都是推行不下去的。「我們都有強烈的本能到市場選購,以最低的價值購買相對高質量的產品。我們不能一味要求人們為拯救這個星球而多掏腰包。在有些情況下,他們不願意這種做,而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力不從心。」
不管人們主觀的想法如何,市場規則總會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市場主體的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其是否承認生態危機。他們不顧忌「今天的行為是在掠奪子孫的財富」,即使不顧及代際公正,他們仍然可以致富,相反,若他們以生態倫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其對手沒有這種約束,這對他們來說並非好事,因為無形中增加了生產的社會責任成本。由此可見,「將使我們擺脫失控的經濟破壞的商業行為,儘管在自然的原理上是合理的,但按照經濟的標準卻是不合理的」。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們也是如此,政府很難讓人們做到為了保護地球而多掏腰包,即使政府在某種程序上讓人們承擔了「生態責任」,也不可持續,因為市場規則總會引導人們「趨利避害」。
遵循市場規則、利用市場規範,是政府生態治理方式的重要補充。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的一個悖論:自由市場一般認為是高效的,但是它影響到環境時的整個經濟情況是低效的。其原因是市場擅長於定價,卻不擅長反映成本。今天的市場主體的活動對自然產生的危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場沒有反應出產品或服務的真實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成本——自然的價值——沒有反應出來。因此,政府遵循市場規則,就得充分利用市場規則。按市場規則辦事,就應將「自然的價值」計入成本,然後引導市場按「市場規則」交易,這才是有效地保護自然的手段。市場規則可以成為政府生態治理方式的重要補充。
更多生態治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治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