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生態治理行業分析報告 >>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

2017-12-19 13:23:42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環境問題錯綜複雜,從表面上看,它是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副產品,實際上它反映的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經濟利益和環境利益的矛盾衝突。中國採用粗放型的發展模式,尤其是重化工業的高能源、高污染,加劇了能源和資源消耗速度,破壞了生態環境。下面對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一、政府是生態治理的主導性力量

  政府是生態治理的主導性力量,在政府主導下,中國成片生態城市群逐步出現。自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生態問題日益嚴重。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中國改革開放、進行現代化建設、廣大群眾和致富奔小康的客觀要求,也是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環境形勢已經十分嚴峻,自然生態破壞呈加劇趨勢,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了保護和建設我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各級環境部門積極會同有關部門通過防治鄉鎮工業和農藥、化肥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建設自然保護區,發展生態農業,治理生態退化區域,強化對建設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預防新的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工作,促進生態環境的建設,使生態惡化趨勢有所控制。

  20世紀90年代初期,各地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在生態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一些地區開展了生態村、生態鄉、生態縣和生態城市的建設,積累了經驗,取得了一定成績。在此基礎上,為加快生態建設的步伐,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生態示範區域建設試點工作在全國開展。自1995年至2010年,在政府主導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推廣了六批,共有389個城市。政府主導下的生態治理成就是顯著的。

  生態保護從試點中的各個點,逐步向全局推進。在逐步推進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區域性的生態保護帶。其中長三角地帶的發展最有代表性,長三角區域的生態示範城市由個別城市開始,繼而向全局擴展,直至兩省一市在長江三角洲地域建成生態環境保護區。

  無良好生態,則發展失去了意義。基於此,黨的十七大、十八大一而再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生態文明的崛起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在政府主導下,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後進行的一次新選擇。人類文明的範式,從此由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向有其內在原因,「環境危機是工業文明的結構性特徵。工業文明的基本結構和運行機制決定了,生態危機是工業文明的必然產物。在工業文明的基本框架內,環境危機不可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正因如此,政府依靠工業文明是無法徹底解決其本身結構性的矛盾的,出路是:在政府主導下,「只有實現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人類才能從總體上徹底解決威脅人類文明的生態危機。文明範式的轉型,是人類走向生態危機的必然之路。」

  生態治理市場占有率分析二、市場是生態治理的補充性力量

  從生態治理的成效來看,治理局部有效、整體失效的局面並未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建設良好生態,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它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共同投入到生態治理中來,市場是政府生態治理的重要補充力量,我們應該認識到市場力量的重要性。

  1.市場主體是對政府生態治理力量的重要補充

  從市場主體方面來看,持續的生產過程逼迫資本不斷擴張,要麼積累,要麼死亡。「過去,這種積累一直靠全球環境不斷被系統地剝奪其自然財富得以維持。環境被蛻變成了索取資源的水龍頭和傾倒廢料(經常是有毒廢料)的下水道。所以,過去500年的歷史實際上是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歷史。」市場主體擁有工業化生產所需要的資本,在資本生產過程中不斷擴張,是資本發展的內在要求,生態危機伴隨這一過程。

  當生態危機出現後,政府首先覺醒,政府反映公眾需求,從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的角度,領導社會全面地進行生態治理,阻遏生態惡化的勢頭。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提出,就是阻遏生態惡化的重要措施。政府的這種主導作用,已經起到了應有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認識到,僅有政府的力量遠遠不夠。

  市場主體是製造生態危機的主要源頭,離開了市場主體的參與,政府生態治理的成效是有限的。必須進行市場主體的工業化再生產方式的變革,這種變革既需要政府外部力量的擠壓,也需要市場主體的自覺參與和主動選擇。市場主體選擇一種與生態更加協調的再生產形式既是可能的,更是必要的,「新的發展形式追求適度,而不是更多。它必須以人為本,特別是更優先考慮窮人而不是利潤和生產,必須強調滿足基本需求和確保長期安全的重要性」。涉及到企業與生態協調地總體發展戰略的選擇,沒有企業的參與是無法實現的。

  2.市場機制是對政府生態治理手段的重要補充

  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市場機制對市場主體的調節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市場機制主要通過「看不見的手」去調節市場主體,使他們去達到政府所要求的生態治理的目的。誠然,政府「看得見的手」在生態治理中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種作用必須與社會的自然衝動保持一致,「人們渴望繁榮富強,任何干擾這種願望實現的自然保護體制,最終必將遭到他們的拒絕」。當人們看到大量的自然物種不斷消亡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出現這樣的主流思想:有必要強制行使高於民主國家立法認同的權利,以控制人們對生態的破壞。事實上,「看得見的手」在行使這種強制控制時,往往成效有限,因為人們會有意無意間產生抗拒,抑或排斥。

  因此,相對強制力量實現生態治理來說,利用市場機制「看不見的手」來調節,同樣也可以取得生態治理的成效。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許多國家非常重視利用市場機制來補充政府生態治理。政府政策向生態產業傾斜;巨資投入新能源,打造經濟新引擎;實現碳關稅,控制碳排放等等。當政府制訂了一系列有利於生態治理的經濟政府後

  ,市場機制的作用就體現了出來,市場會引導市場主體更多地投資於少污染、低碳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的產業。在政府有效利用市場機製作為補充手段的前提下,生態治理成效會更高,「一項好的設計使人類擺脫與荒誕的破壞性行為的神經質關係,從而使人與自然的關係變得更加現實與持久。創造美的願望是一種尚未開發的動力,它不僅存在於社會也存於商業」。市場機製作為政府生態治理手段的重要補充,它可以引導市場主體參與到生態治理中來,市場機制相對於政府行政強制手段來說,它更易被人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而千萬個市場主體的積極行動是形成良好生態、實現美好中國所必不可少的。假如政府將處置死豬等廢棄物,利用市場機制變為「有利可圖」的生態產業,市場主體自然不會往河道拋棄死豬了。

  3.市場規則是對政府生態治理方式的重要補充

  政府在生態治理過程中必須重視、遵循市場規則,任何使生態惡化逆轉的計劃,如果需要改變整個市場動態,那都是推行不下去的。「我們都有強烈的本能到市場選購,以最低的價值購買相對高質量的產品。我們不能一味要求人們為拯救這個星球而多掏腰包。在有些情況下,他們不願意這種做,而在多數情況下,他們力不從心。」

  不管人們主觀的想法如何,市場規則總會約束市場主體的行為,市場主體的成功與否,並不取決於其是否承認生態危機。他們不顧忌「今天的行為是在掠奪子孫的財富」,即使不顧及代際公正,他們仍然可以致富,相反,若他們以生態倫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其對手沒有這種約束,這對他們來說並非好事,因為無形中增加了生產的社會責任成本。由此可見,「將使我們擺脫失控的經濟破壞的商業行為,儘管在自然的原理上是合理的,但按照經濟的標準卻是不合理的」。參與市場活動的人們也是如此,政府很難讓人們做到為了保護地球而多掏腰包,即使政府在某種程序上讓人們承擔了「生態責任」,也不可持續,因為市場規則總會引導人們「趨利避害」。

  遵循市場規則、利用市場規範,是政府生態治理方式的重要補充。我們應該認識到這樣的一個悖論:自由市場一般認為是高效的,但是它影響到環境時的整個經濟情況是低效的。其原因是市場擅長於定價,卻不擅長反映成本。今天的市場主體的活動對自然產生的危害,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市場沒有反應出產品或服務的真實成本,其中最重要的成本——自然的價值——沒有反應出來。因此,政府遵循市場規則,就得充分利用市場規則。按市場規則辦事,就應將「自然的價值」計入成本,然後引導市場按「市場規則」交易,這才是有效地保護自然的手段。市場規則可以成為政府生態治理方式的重要補充。

更多生態治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態治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生態治理免費報告

更多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