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絲襪行業分析報告 >> 2014年我國絲襪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2014年我國絲襪行業概況及現狀分析

2014-12-01 17:14:47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現如今除女性內衣系列外,襪子市場也是非常紅火的,隨著現如今人們審美觀念的逐漸提升,襪子已經時尚化、流行化,與服飾、內衣、鞋子進行有效的接軌,在不同的場合穿著不同的襪子,甚至襪子可以作為外露的一種內衣,在順應社會潮流發展的同時,已經將我們的生活、工作、娛樂交際全部分開,進行相應的完美搭配,時尚而又靚麗。據絲襪行業調查報告調查顯示,專家指出,在未來的3-5年將是女性內衣、襪子市場的全面爆發期,屆時,襪子的消費增長率將高達20%,銷售總值 8000多億元。據可靠資料統計顯示,中國襪子的年產量已經超過130億雙,年銷售收入在350億-500億之間,而且這個數字每年仍以5%-8%的速度在遞增。現對2014年我國絲襪行業分析

  絲襪的消費群體很廣泛,不斷上升的消費需求帶動了中國襪業的迅猛發展,導致襪業市場發展的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為襪業是典型的快銷產品,單價低、銷量大,而且還是生活的必需品、易耗品,一般每人每年襪子消費在6-10雙,以這樣的數目遞增,根據中國現有的人口術進行統計,襪子的需求量十分龐大;二是國內襪業市場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意識的轉變也漸漸放開,高達300億的國內市場襪子產業銷售額還在以18%的速度在遞增。於是外貿轉內銷的企業在襪子行業迅速展開,原本競爭激烈的國內市場也出現了幾大巨頭。眾多行業在爭奪襪業市場龍頭地位的同時,強烈的競爭將襪業的發展推向一個高度。

  襪業營銷打品牌之戰

  談到中國的品牌襪子,其實真正擁有知名度的寥寥無幾,其中夢娜、浪莎、耐爾和恆源祥就占到了大部分份額。與大量中低端加工襪廠不同,它們跳出價格戰迷宮憑藉的就是品牌的力量。

  夢娜品牌主要在焦點事件上下功夫,例如其500萬美元的「奧運贊助」,這也與它的銷售策略極為貼近。現在的夢娜每年銷售各類襪子5億多雙,年銷售額近 7億元人民幣,出口達6800多萬美元。而夢娜襪子的出口價格比國內其他企業產品高出近一倍,單價全國最高,這正符合夢娜一向的宣傳口號——打造最貴的襪子。

  與夢娜事件營銷策略不同,浪莎更喜歡用媒體作為它宣傳的平台,尤其是藉助明星的力量,以期吸引更多消費者的關注,在當今這個明星效應異常火爆的年代,浪莎的此番策略確實在某種程度上帶給了它頗豐的收穫,但是當一個企業完全將品牌押注到廣告上,不說每年的廣告宣傳費用就是一筆龐大的支出,長期以往是否能永恆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我們不得而知。

  恆源祥擁有悠久的品牌歷史,著實為它們增加了濃厚的文化底蘊。恆源祥是個老牌子,相較於現如今層出不窮的新型品牌,它的營銷策略還是有些保守,防範意識不強,以至於現如今很多廠家商家都會假冒恆源祥品牌,這樣的舉動將會給恆源祥帶來信譽上的損害。恆源祥品牌更應該拓展思路,進行整體營銷整合,多借鑑其他品牌發展的優勢,以此來證明自己經久不衰的老牌力量。

  相比夢娜、浪莎的全面鋪開,恆源祥的品牌知名度,耐爾企業雄厚的實力則成為了引導其品牌發展的絕對力量。浙江耐爾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0年,直至 2006年產值已近5.2 億元,到2006年底,公司總資產億元,年生產能力達一億雙。根據中國針織工業協會的行業排序,耐爾公司在2009年度全國襪子行業排名第四。耐爾的品牌就是公司實力與產品銷量的結合,如此強勁的品牌力量相較於再多的廣告,都不可撼動其襪業領軍者的地位。其中耐爾旗下的全家的襪箱在全國襪品連鎖專賣店行業處於行業的領先地位.從這些不難看出,耐爾襪業不僅擁有自己獨特的品牌魅力,還有著穩固的消費群體,深厚的文化底蘊,企業文化的締造只會將耐爾襪業推向更高的頂峰。

  襪業發展方興未艾,更多品牌更是以如火如荼之勢發展,相信各大品牌之間的價格競爭、質量競爭,廣告競爭將帶動襪業市場走向新的高峰!

更多絲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絲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絲襪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