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範圍看,醫療保障責任多由政府、企業、個人三方共同承擔。目前,我國商業健康保險賠付支出在醫療衛生總費用中占比為1.3%,德國、加拿大、法國等已開發國家的平均水平在10%以上,美國高達37%。
專家認為,為構建更加全面的醫療保障體系,除了控制醫療費用增長、加強醫保基金監管等措施外,還要發展多種形式的補充醫療保險,其中加大商業健康保險支持不可或缺。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的2012-2015年中國保險業市場動態與發展前景預測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較快,已有100多家保險公司開展商業健康保險業務,產品多達2200多個,涵蓋疾病險、醫療險、護理險和失能收入損失險四大類,保費收入達1123.5億元。不過,由於保險公司長期以來和醫院的合作不緊密,一些重大疾病的發生率、診療支出等信息,保險公司無從獲得,保險費率的制訂因此缺少科學指導依據,健康險產品盈利水平堪憂,市場規模仍有限。
在中國平安近日舉辦的《中國企業員工健康狀況及醫療福利報告》發布會上,平安健康險營銷總監尚教研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就診支出數據分析,社保目錄內報銷比例僅為48%,其餘52%的醫療開銷均須由員工自行承擔,這些都使得員工面臨一定的醫療開支壓力。
事實上,政府在繼續增加對醫療保障的支持的同時,多次出台商業健康保險鼓勵政策。去年10月,《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出台,進一步完善了商業保險發展體系;今年5月公布的《關於開展商業健康保險個人所得稅政策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開啟健康險稅收優惠政策的序幕。
「如果我們通過一定的政策措施來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就能夠構築由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健康保險等有機銜接的醫療保障體系。」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表示,這可以有效增加醫療保障供給,降低老百姓看病個人承擔費用比例,切實減輕人民群眾醫療費用負擔。
業內人士稱,多重利好因素促進下,我國商業健康險有望進入快車道。2000年以來,我國商業健康險年均增速約為25%,2014年市場規模達1587億元,增速提升至41%,預計5至10年內將達到萬億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