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3日,美國白宮科學和技術政策辦公室(OSTP)與聯邦機構、私營基金管理機構等共同宣布啟動一項旨在推進微生物組研究及相關技術創新的「國家微生物組計劃」,這是兩年多來上百位研究人員、商業領袖、政府決策者和遊說團體不懈努力的結果。
微生物組是由包括細菌、古細菌、真菌、原生生物和病毒等微生物組成的生態系統。微生物的特點是單細胞、極其微小卻掌控著地球上關係到我們人類的健康和幸福的重要因子。「國家微生物組計劃」正是為了在所有的生態系統、大自然及人造世界裡推動最前沿微生物科學的研究與技術創新水平。
這一計劃開啟了研究團體、聯邦政府和產業界之間的複雜對話。美國政府已承諾,將撥款1.21億美元帶頭啟動一系列微生物科學領域新的研究項目。與此同時,大學、產業界及私人基金會等也有望投入共計4億美元用於推動基層研究。芝加哥大學、阿貢國家實驗室和海洋生物實驗室已宣布共建一處微生物組中心,將集合30多個科研單位上百名研究人員一同創建一個多學科集成研究項目,一方面要推動基礎研究,另一方面則致力於改善教育水平及相關新知識的轉化。
美國「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聚焦平台技術開發。它是指通過不斷研究如何操縱、觀察和分析微生物世界的過程中所進行的技術創新。一個具有顛覆性的平台技術的成功例子是高通量DNA測序技術。「人類基因組工程」為提高基因組測序的速度、精度和成本效益做出顯著貢獻,而這一貢獻無疑也將有助於快速推進微生物組科學發展,使得我們能夠觀察到幾乎無形的微生物世界的基因多樣性。
技術創新通常始於基礎科學領域,特別是像大學和研究院這樣能允許科學家們有時間、自由地探索知識。同時,以公私合作機制來保障投資,有助於推動創新,並將這些技術提供給更廣泛的受眾。
毫無疑問,微生物組研究的時代已經到來。在「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平台上,不同學科之間能夠聯合起來,共同努力推動科技創新和基礎科學研究。這一計劃將刺激學界和產業界,從而會產生經濟繁榮效應,同時開發出針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解決方案。無疑,大數據將在這一過程中產生巨大影響。一家名為「BioCollective」的機構不僅可以幫助普通民眾獲取關乎自身健康問題的研究創新成果,同時也能收集人類樣本提供給科學研究界。作為「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支持單位之一,「BioCollective」是一種新的商業創新模式,也是參與機構成員能夠在向科學家銷售微生物組樣本過程中創收的一個交易平台。
微生物組研究的產業和臨床應用前景十分光明。眼下,許多企業為了填補其科技或工業發展過程中的差距,紛紛轉向生物學領域。比如,以往煉油產業主要關注化工方向,如今卻十分重視通過微生物學來確定其中的微生物及其代謝過程,從而解決一些關鍵問題。有趣的是,微生物學現在可以幫助像比奧塔這樣的石油企業確定新的油源和提高原油產量。因此,目前至少在能源產業內,微生物組研究能夠通過減少化石燃料的成本來切實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該研究使得能源產業在微生物識別和基因工程研究基礎上,產生更大量的石油產品,為替代現有石油儲備而貢獻新的來源。
除了工業領域,農業也在利用微生物技術來提高農作物的韌力、抵抗力和生產力。不少大型農企和初創公司都已在下一代微生物研究方面投入巨資,積極開發能夠預防真菌和線蟲感染的技術,甚至改變農作物的特性來提升終端產品的風味和營養價值。另外,運用微生物技術使得農作物能夠生長在邊際土地上的做法,將為農民生產糧食或生物燃料提供更多土地資源。提升產量則既可以改變這些農作物的收入模式,又能為農民創收,還可以推進農作物多樣化發展,從而改善糧食安全等問題。
無疑,微生物科學正迎來一個令人激動的時刻。通過不斷加大人力物力投資,產業界能夠從醫療、生物科技以及環境等領域的技術創新上獲得更大發展。隨著研究機構與商界和產業界合作的不斷加深,許多研究成果就會迅速地完成技術轉化,從而服務更多產業領域。目前,我們已經看到在這些領域的經濟增長表現,而「國家微生物組計劃」的實施將更加促進這一增長。相信在未來10年,通過公私合作,微生物科技領域的研究、開發與轉化將不斷邁上新的台階。
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微生物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微生物菌劑是指目標微生物(有效菌)經過工業化生產擴繁後,利用多孔的物質作為吸附劑(如草炭、蛭石),吸附菌體的發酵液加工製成的活菌製劑。以下為微生物菌劑發展趨勢的分析,一起來了解下吧。
近年來,我國微生物肥料行業發展迅猛,無論微生物肥料產品的種類和總產量,還是其應用面積都有了快速的增加,已逐漸成為肥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所使用的菌種早已不限於根瘤菌,即使是根瘤菌種類也達達十幾種,其他還有諸如各種自生、聯合固氮微生物、纖維素分解菌、乳酸菌,各種抗病類桿菌等菌群。我國微生物肥料標準體系基本建成,核心企業群已經形成,微生物肥料已成為生物產業和生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國家全方位支持微生物肥料行業發展,出台了有關生物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政策,2009年國務院發布《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2011年10月發改委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指南涉及10大產業,137項,微生物肥料列現代農業18項優先發展的技術之一。
微生物菌劑發展趨勢一、菌株的篩選和聯合菌群的應用
在深入了解有關微生物特性的基礎上,採用新的技術手段,根據用途把幾種所用菌種進行恰當、巧妙組合,使其某種或幾種性能從原有水平再提高一步,使複合或聯合菌群發揮互惠、協同、共生等作用,排除相互拮抗的發生。
微生物菌劑發展趨勢二、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生產工藝的改進
發酵條件、工藝流程、合適的載體、劑型、粘著劑的發展,尤其是在產品保質期方面需要開展深入的研究。
微生物菌劑發展趨勢三、國家政策支持
國家雖然在生物肥料方面實行登記管理制度,但管理力度和有關政策有待完善;生物肥料的宣傳、生產和銷售還沒有很好地結合在一起,農業經營者在生物肥料上的認識還不夠,其銷售比例在全國肥料中比重偏低。
隨著微生物肥料行業的不斷發展,並且根據產品的實際檢測結果,在NY 227標準的基礎上,對其中的根瘤菌肥料、固氮菌肥料、磷細菌肥料和矽酸鹽細菌肥料部分進行了重新修訂,於2000年頒布了4種相應的菌劑產品標準,即《根瘤菌肥料》(NY 410-2000)、《固氮菌肥料》(NY 411-2000)、《磷細菌肥料》(NY 412-2000)和《矽酸鹽細菌肥料》(NY 413-2000)。
這次修訂的4個產品標準中,主要是根據廣泛徵求意見後得到的反饋,並結合產品的實際情況,重點是將產品的主要技術指標—有效活菌含量進行了針對性的調整,其它的理化指標也做了適當的修正。以上便是微生物菌劑發展趨勢的所有分析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