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液晶市場步入成熟階段,2022年液晶價格更具優勢。目前液晶已成為我國國內主流產品,且隨著液晶電視向大尺寸、高清晰度、超薄、智能化等方向的發展,加快了消費升級的進程,也增加了液晶原材料的市場需求。
2022年8月份,國內液晶面板廠平均稼動率為68.9%,較7月份下滑4.4個百分點,達到歷史低點。這也打破了此前業內對面板市場三季度觸底回暖的預期。另外,面板廠商為了控制、降低庫存水平,擴大了減產幅度,顯示器面板出貨量降幅進一步擴大。2022年8月份顯示器面板出貨10.7百萬台,同比下滑25.9%,環比下滑7.8%,再次刷新了2022年出貨的最低記錄。
面板廠商大力控制產能,同時需求回升,中小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市場景氣度持續回升。考慮到明年有新產能釋放,供需局面能否徹底扭轉還有待觀察。在液晶電視面板大尺寸化背景下,大尺寸面板價格變動對面板廠商的財報表現影響增大。大尺寸面板採購需求以國際品牌為主,四季度以來其採購有所恢復。另外,相較於中小尺寸面板,大尺寸產品庫存包袱較重,當前漲價動能不足。
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漲價還需要一定時間。中小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市場也有隱憂。明年上半年其實就有一定風險,關鍵要看面板廠商的策略,能否像2022年四季度一樣對產能進行控制。減產對面板廠商而言是一個艱難決策,對營收、成本都有很大影響。如果面板廠商在需求恢復的預期下快速釋放產能,2023年上半年的供需形勢可能不會很樂觀。短期是否增產,面板廠商普遍謹慎。友達光電預期還需一段時間調整才能回到比較正常的供需局面,公司會持續嚴控庫存,審慎管理成本支出。目前面板價格仍處於較低水平,四季度面板企業提升稼動率的意願不高。
近年來,全球液晶產業中心呈現向中國大陸轉移的明顯趨勢,中國液晶產業發展迅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以京東方、華星光電、天馬等為代表的面板企業迅速崛起,日韓面板產能逐步退出。
營收方面,2013年中國大陸液晶面板營收占全球的比例為10%左右,2020年中國大陸液晶主流面板廠商營收占全球的比例已超過40%。產能方面,2018年第四季度中國大陸液晶產能占全球的比例為42%,2020年第一季度該比例提升至52%,預計2022年第四季度該比例將進一步提升至70%。
在全球液晶顯示面板產業中心向中國大陸明顯轉移的大趨勢下,國內面板廠商積極擴大產能以承接更多市場業務訂單,上游顯示材料將受益於面板廠商的擴廠而持續擴容,背光源等配套行業的市場需求將明顯抬升。未來行業發展趨勢將進一步凸顯集中化和頭部效應。
一方面,集中化的提高是通過產業鏈傳導而上的。由於平板顯示的下游廠商市場份額相對集中,這些客戶通常為國內外知名終端設備製造商如小米、OPPO、vivo、三星等。與這類客戶形成合作關係一般需經過產品認證及供應商認證兩個複雜過程,涉及到產品質量、控制體系、生產管理等多個環節,認證周期較長。
上述客戶在現有供應體系運作良好的情況下,一般不會輕易增加或改變其供應商的結構。全球市場中除前五大手機生產商以外的其他廠商的份額已經連續三年下降,份額向頭部廠商尤其是國產廠商集中,並且,終端廠商的持續集中會通過穩定的供應結構向產業鏈上游傳導。另一方面,由於單一批次的終端產品需要在質量和規格上保持一致,因而面板廠商在獲取訂單的過程中存在馬太效應,即產品質量高、供貨速度快的頭部廠商將一次性獲取規模數額較大的訂單。
玻璃薄化能帶來更佳的顯示效果和使用體驗。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消費者對產品使用﹐體驗、外形設計等要求日益提高,消費者對電子產品"外型時尚、輕便可攜"的超薄設計需求愈發強烈,終端產品朝著重量輕、厚度薄、高屏占比等趨勢發展,螢幕亦越來越輕薄。
玻璃薄化有助於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薄化後的顯示面板重量、厚度明顯減少,顯示質量大幅提升,能提供更清晰明亮的畫質。與直接使用薄玻璃相比,採用生產後的面板再進行減薄的方式有助於降低成本,提高面板貼合良品率。隨著消費者對顯示面板產品"輕薄化"要求日益提高,顯示面板廠商採用成本優勢更明顯的薄化工序有助於增強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玻璃薄化等工序的需求將進一步被激發。
全球液晶成本市場發展廣闊,2022年我國液晶企業技術較弱。當前,隨著韓國企業的退出,中國大陸將引領全球液晶面板產業發展,技術發展也會逐步進入無人區。未來我國液晶顯示模組的市場規模也隨液晶顯示模組產量的增加而進一步擴大。
以上就是液晶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液晶加快產業升級,2022年液晶行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當下,液晶產品廣泛應用於智慧型手機、電視、平板電腦等消費類電子產品。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攀升,消費電子產品的需求不斷提高,出貨量不斷攀升。以下對2022年液晶行業政策分析。
隨著液晶顯示技術日臻成熟,液晶顯示屏成本持續降低,性價比逐漸提高,市場規模不斷增長,尤其是點間距P2.5以下的小間距液晶顯示屏、Mini/Micro液晶顯示屏,基於其高亮度、高刷新率、低功耗等特點,持續向商業和民用市場滲透,占比不斷提高。2022-2027年中國液晶行業市場供需及重點企業投資評估研究分析報告指出,2020年全球液晶顯示屏市場規模為55.26億美元,其中點間距P2.5以下的小間距LED顯示屏、Mini/Micro液晶顯示屏市場規模為27.38億美元,占比達到了49.55%。
液晶顯示行業屬於國家長期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近年來,國務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各部門相繼出台了多項支持我國液晶顯示行業的產業政策,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良好的環境。現從五大標準來分析2022年液晶行業政策。
引導產業區域集中發展和投資主體集聚,重點支持有條件、有基礎的企業在北京、長三角、珠三角等產業聚集地發展,形成具備較強競爭力的區域產業集群。鼓勵骨幹企業通過投資、兼併等方式整合已有產業資源,引導投資主體進一步集中。
支持骨幹企業創新能力建設,積極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研發、專利運營、標準制訂等工作,建立重點企業專利成果共享機制。以專項資金為引導,吸引社會資金共同投入,組建國家級新型顯示技術創新平台。
進一步完善新型顯示產業鏈,提高關鍵材料及設備的配套水平,加快形成自主發展能力。發揮骨幹面板企業對產業鏈帶動作用,引導面板企業加強橫向合作,對上游產品實現互信互認,鼓勵面板企業加大本地材料和設備的採購力度。
聯合培養新型顯示領域專業人才,加強智慧財產權工作,加快新型顯示技術專利布局;創新監管方式,進一步簡政放權,預防和制止企業達成壟斷協議、實施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壟斷行為,維護市場公平競爭。
鼓勵國內新型顯示企業、科研機構與國外先進企業、研究單位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合作,支持國內企業併購、參股國外先進企業。支持國內外企業在華合資、合作建立新型顯示研發中心,共同開展下一代顯示技術的開發。支持國外上游關鍵裝備與材料企業,根據我國新型顯示產業規劃布局投資建廠。依託兩岸新型顯示產業合作機制,促進互信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開展深層次的技術研發交流,在橫向聯合、垂直整合、產品採購方面實現融合協調發展,共同開拓國際市場。
我國液晶成本價格較高,液晶產業國產化率不斷提升。當下,液晶在我國政策的支持背景下,國內液晶顯示面板產能持續快速擴張等因素的推動,2022年全球液晶占比持續提升,並預計未來國內企業市場占有率有望取得進一步突破。
以上就是2022年液晶行業政策的大致介紹了,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2016年,國內液晶顯示器行業出口數量2993萬台,同比下降10.98%,出口金額21.30億美元,同比下降29.85%。2017年,中國液晶顯示器行業出口數量僅為1950萬台,進一步大幅度下滑。那麼液晶電腦市場規模會是怎麼樣的呢?
通過對液晶電腦市場分析得知隨著我國高世代線的快速上馬,對全球面板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產線的升級,使得產線的調整能力加強。產線受限,技術落後的產能將逐步被淘汰。尤其伴隨著高世代線產能向中小尺寸轉移,將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中小尺寸面板因客戶多,產品差異性大,對企業的市場營銷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內面板廠商無疑將占據優勢,國內終端和面板企業也加強了相互合作,將對國外企業造成較大影響,全球落後產能的淘汰速度進一步加快。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液晶顯示器行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市場規模逐年擴大,但由於技術薄弱、上游配套缺失等痛點,液晶顯示器行業整體仍處於追趕階段,與全球頂尖水平相差甚遠,未來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17年液晶顯示器的市場規模達到993億元,較2016年876億元有所上升,2016年由於液晶顯示器市場的調整以及市場價格的變動,導致企業不敢生產過多,2016年的液晶顯示器的產量小於銷量,2017年市場發展穩定下來,企業又恢復生產,甚至加大生產,產量又大於銷量。
通過對液晶電腦市場規模的簡單解析得知2019年中國大陸LCD產能超韓國成為最大產區。中國面板產能在2016-2019年間,預計將以年複合26.3%的速度增長,同期台灣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4%,而韓國則以年複合-8%的速度退出LCD市場。目前,全球規劃的4條10.5代高世代線均位於我國,先發優勢已經十分明顯,12條8.5代線也將在中大尺寸市場中逐步發力。2018年中國大陸面板產能將逼近韓國,到2019年全球占比為41.1%,將全面超越全球占比為32.0%的韓國,成為全球大尺寸面板最大產區。 以上便是筆者對液晶電腦市場規模的簡單解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