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醫學行業分析報告 >> 近代醫學發展史

近代醫學發展史

2016-08-17 16:02:13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西方近代醫學是指文藝復興以後逐漸興起的醫學,一般包括16世紀、17世紀、18世紀和19世紀的歐洲醫學。

  16世紀

  封建社會後期,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手工工廠出現,生產力的增長也促進對新市場的尋找。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1497年達·伽馬發現好望角,1519~1522年麥哲倫環繞世界一周。許多藥物(如鴉片、樟腦、松香),由東方傳入歐洲,美洲發現後,歐洲也有了金雞納、愈創木、可可果。

  由於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義大利形成了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他們的特點是敢於向教會思想挑戰,反對宗教迷信的束縛。他們的口號是:「我是人,人的一切我應該了解」,以此來反對神學的統治。他們一方面傳播新文化,一方面竭力鑽研和模仿古代希臘的文化,因此此時期稱為「文藝復興」。1543年哥白尼出版《天體運行論》,是科學史上文藝復興的開始。

  ①醫學革命。文藝復興運動中,懷疑教條、反對權威之風興起。於是,醫界也產生了一場以帕拉切爾蘇斯(1493~1541)為代表的醫學革命。

  中世紀的醫學校中,主要講阿維森納的《醫典》,以及加倫和希波克拉底的著作。教師照本宣科,一切墨守成規,毫無生氣。文藝復興的狂潮,很快就波及醫學領域。帕拉切爾蘇斯指出人體的生命過程是化學過程。他在巴塞爾大學任教時主張用流行的德語寫書和講演,使醫學易為大眾所接受,這是一件偉大的改革。他重視實踐,反對煩瑣的經院哲學,反對中世紀頑固的傳統和權威觀念,他說:「沒有科學和經驗,誰也不能成為醫生。我的著作不是引證古代權威的著作,而是靠最大的教師──經驗寫成的」。他勇敢地向墨守成規和盲目崇拜進行鬥爭,公開焚毀了加倫和阿維森納的著作。

  ②人體解剖學的建立。古代的人認為身體是靈魂寄居之處,在封建社會,各民族無例外地禁止解剖屍體。因此,人體解剖學得不到發展,這個時代的醫書如加倫所著的解剖學中,解剖圖幾乎全是根據動物內臟繪成的。反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把人作為注意的中心,在醫學領域內人們首先重視的就是研究人體的構造。

  首先革新解剖學的是義大利的達·文西,他認為作為現實主義的畫家,有明了解剖的必要,尤其需要了解骨骼與肌肉,於是從事人體解剖。不過,他所繪製的700多幅解剖圖,傳至今日還有150餘幅。畫得大都準確、優美。他首先對加倫的解剖學發生疑問。他曾往氣管吹入空氣,但無論如何用力,也不見心臟膨脹起來,於是得出結論:加倫所謂肺與心相通的學說是錯誤的。他還檢查過心臟的構造與形態,他所畫的心臟圖較以往有關圖畫正確得多。此外,他還發現了主動脈根部瓣膜的活動及其性質,證明瓣膜的作用在於阻止血液回流。他所提到的心血管方面的問題,不久就引起了醫學家們的注意。

  根據直接的觀察來寫作人體解剖學教科書這一工作由A.維薩里完成。維薩里先肄業於盧萬大學,後轉入巴黎大學。當時,這兩所大學講解剖時,仍是教授高坐椅上講課,助手和匠人在台下操作,而且一年內最多只允許進行3或4次解剖。維薩里不滿足這種狀況,曾夜間到野外去盜竊屍體來進行解剖。當時義大利的帕多瓦大學有歐洲最好的解剖教室。於是他到那裡任教。1543年,他將工作中積累起來的材料整理成書,公開發表。這本書就是《人體構造論》。此書指出加倫的錯誤達 200多處,如 5葉肝、兩塊下頜骨等。並指出加倫解剖學的依據是動物如猴等。維薩里雖然也受到當時保守派的指責,但他的學生們發展了解剖學。

  總之,16世紀歐洲醫學擺脫了古代權威的束縛,開始獨立發展,其主要成就是人體解剖學的建立。這既表明一門古老的學科在新的水平上復活,又標誌著醫學新征途的開始。

  17世紀

  16世紀,尼德蘭發生革命,產生了獨立的資產階級國家荷蘭。17世紀,英國推翻了專制王權,建立資產階級的議會制度。新興資產階級為了發展工商業支持科學技術,提倡寬容,這些都有進步作用。哲學上培根提出經驗主義,提倡觀察實驗,主張一切知識來自經驗,並提倡歸納法;他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激勵了後人的探索熱情。笛卡爾是唯理論的代表,他重視人的思維能力,同時,又把機械論觀點運用於對生理問題的研究,對後世的生命科學影響很大。這時期還出現了一些科學社團,它促進了交流,推動了科學進步。在17世紀,英國科學處於領先地位。

  生理學的進步。17世紀,量度觀念已很普及。最先在醫界使用量度手段的是聖托里奧(1561~1636)。他製作了體溫計和脈搏計。還製造了一個像小屋似的大秤,可在其中生活、睡眠、運動、進食;在排泄前後,他都秤量自己的體重,如此不厭其煩地進行了30餘年。他發現體重在不排泄時也在減輕,認為其原因是「不易覺察的出汗」。這可以說是最早的新陳代謝研究。

  實驗、量度的應用,使生命科學開始步入科學軌道。其標誌是血液循環的發現。

  W.S.哈維(1578~1657)也畢業於帕多瓦大學,在他以前,帕多瓦大學的解剖學家們曾相繼發現並解釋了心臟血循的環節。1553年,西班牙學者M.塞爾維特(1511~1553)確認血液自右心室流入左心室,不是經過中隔上的孔,而是經過肺臟作「漫長而奇妙的迂迴」。

  哈維最先在科學研究中,應用活體解剖的實驗方法,直接觀察動物機體的活動。同時,他還精密地算出自左心室流入總動脈,和自右心室流入肺動脈的血量。他分析認為血液絕不可能來自飲食,也不可能留在身體組織內,他斷定自左心室噴入動脈的血,必然是自靜脈回歸右心室的血。這樣就發現了血液循環。哈維於1628年發表了著作《心臟運動論》。但是活體解剖已發展的極為殘忍,虐待動物,活體解剖過度應用,必須改革。

  顯微鏡的應用。隨著實驗的興起,出現了許多科學儀器,顯微鏡就是17世紀初出現的。顯微鏡把人們帶到一個新的認識水平。在這以後,科學家利用顯微鏡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

  臨床醫學和T.西德納姆(1624~1689)。內科學直到17世紀一直沒有什麼進展。醫術與中世紀相仿,四體液論依然是疾病理論的基礎。由於當時醫生多研究解部學和生理學,似乎忘記了醫生的責任,所以17世紀的臨床醫學家T.西德納姆指出:「與醫生最有直接關係的既非解剖學之實習,也非生理學之實驗。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醫生的任務首先要正確探明痛苦之本質,也就是應多觀察同樣病患者的情況,然後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識,以導出疾病之解釋和療法」。同時,他非常擁護希波克拉底關於「自然治癒力」的思想。這既說明了當時臨床學還很落後,也表明他對人體抗病能力的重視。

  18世紀

  在18世紀歐洲各國已進入了資本主義確立時期。18世紀,美國獨立,法國發生革命,資產階級在西歐多數國家取得政權,並且向外擴張勢力,發展世界貿易。在商品需要的刺激下,首先在英國的棉紡織業發生了技術大革新,織布機和紡織機都發明了,1784年J.瓦特製成改良蒸汽機,它不但應用於紡織工業,也應用於各種工礦業。用機器生產代替手工生產,這便是所謂產業革命。手工工人變成機器工人,工業無產階級首先在英國形成。同時資本主義生產力也就大為發展。

  ①病理解剖學的建立。到18世紀,醫學家已經解剖了無數屍體,對人體的正常構造已有了清晰的認識,在這基礎上,他們就有可能認識到若干異常的構造。義大利病理解剖學家G.B.莫爾加尼(1682~1771)於1761年發表《論疾病的位置和原因》一書,描述了疾病影響下器官的變化,並且據此對疾病原因作了科學的推測。他把疾病看作是局部損傷,而且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在某個器官內的相應病變部位。在他以後醫師才開始用「病灶」解釋症狀。這種思想對以後的整個醫學領域影響甚大。

  ②叩診的發明。18世紀後半期,奧地利醫生J.L.奧恩布魯格(1722~1809)發明了叩診。他的父親是酒店老闆,常用手指敲擊大酒桶根據聲音猜測桶里的酒量。後來,奧恩布魯格把這個方法用在人的胸腔,以尋找「病灶」。經過大量經驗觀察,包括屍體解剖追蹤,他創立應用至今的叩診法。但叩診法的推廣應用,還是19世紀的事。

  ③臨床教學的開始。在17世紀以前,歐洲並無有組織的臨床教育,學生到醫校學習,只要讀書,經過考試及格就可領到畢業證書。17世紀中葉荷蘭的萊頓大學開始實行臨床教學並取消宗教派別的限制,吸收了不少外國學生。到18世紀,臨床醫學教學興盛起來,萊頓大學在醫院中設立了教學病床,H.布爾哈維(1668~1738)成了當時世界有名的臨床醫學家。布爾哈維充分利用病床教學,他在進行病理解剖之前,儘量給學生提供臨床的症候以及這些與病理變化關係的資料,這是以後臨床病理討論會(C.P.C.)的先驅。

  ④預防醫學的成就。E.詹納(1749~1823)發明牛痘接種法,這是18世紀預防醫學的一件大事。16世紀,中國已用人痘接種來預防天花。18世紀初,這種方法經土耳其傳到英國,詹納在實踐中發現牛痘接種比人痘接種更安全。他的這個改進增加了接種的安全性,為人類最終消滅天花作出貢獻。18世紀末,工業革命興起。農民大量湧入城市。資本家只管賺錢,不關心工人生活。工人住在骯髒、潮濕的貧民窟,勞累一天而不得溫飽,因而疾病很多。這類問題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加上啟蒙運動中傳播的博愛思想對一些人產生影響,於是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方面的問題逐漸被提出來。德國人J.P.弗蘭克(1745~1821)寫成《醫務監督的完整體系》,其中就談到公共衛生和社會醫學的很多問題。同時,還有人呼籲改善監獄衛生、解放精神病人(不能以殘酷的方式如戴腳鐐、手銬之類對待精神病人)。這類活動主要是個人活動,直到19世紀,政府才逐漸重視這些問題。

近代醫學發展史

  19世紀

  19世紀各主要歐洲國家繼英、法之後,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英國在19世紀完成了18世紀中葉開始的產業革命,之後,法、德、俄、美等國也相繼完成產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進行,摧毀了封建勢力,促進了社會發展和生產關係的變革,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這對自然科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

  19世紀,自然科學和技術進步很大:

  物理學方面,有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提出,光學的進步,顯微鏡的進一步改良如複式接物鏡(1823)、無色鏡片(1830)、油浸裝置(1886)等。由於電學的進步,電熱器、電氣治療到後半葉相繼出現。

  化學方面,有原子論、元素周期率的提出,和人工合成有機物的出現。德國人F.維勒(1880~1882)於1828年合成尿素,打破了有機物與無機物之間的界限。

  生物學方面,有細胞學說、進化論和遺傳定律的提出。19世紀歐洲醫學的主要進展有以下幾個方面:

  ①細胞病理學。19世紀初細胞學說提出,到19世紀中葉德國病理學家R.菲爾肖倡導細胞病理學,將疾病研究深入到細胞層次。他學說的基本原理包括:細胞來自細胞;機體是細胞的總和;疾病可用細胞病理來說明。

  ②細菌學的建立。19世紀中葉,由於發酵工業的需要,由於物理學、化學的進步和顯微鏡的改進,細菌學誕生了。法國人L.巴斯德(1822~1895)開始研究發酵的作用,後研究微生物,證明發酵及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引起的。德國人R.科赫(1843~1910)發現霍亂弧菌、結核桿菌及炭疽桿菌等,並改進了培養細菌的方法和細菌染色方法,還提出科赫三定律。他們的工作奠定了微生物學的基礎。19世紀後30年,是細菌學時代,大多數主要致病菌在此時期內先後發現。

  巴斯德還研究了雞的霍亂、牛羊炭疽病及狂犬病等,並用減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首先進行疫苗的研究,從而創立了經典免疫學。以後,在巴斯德研究所工作的俄國人И。И。梅契尼科夫(1845~1916)系統闡述了吞噬現象及某些傳染病的免疫現象;1880年發表微生物間的對抗和它們的變異的論述;20世紀初,又發現乳酸菌與病原菌在人腸中相互拮抗,並用乳酸菌製劑來治療某些腸病。他對早期免疫學作出很大貢獻。

  ③藥理學。19世紀初期,一些植物藥的有效成分先後被提取出來。例如,1806年由阿片提出嗎啡;1819年由金雞納皮提出奎寧等。

  至19世紀中葉,尿素、氯仿等已合成。1859年水楊酸鹽類解熱鎮痛藥合成成功,到19世紀末精製成阿斯匹林。其後各種藥物的合成精製不斷得到發展。以後,人們開始研究藥物的性能和作用。以臨床醫學和生理學為基礎,以動物實驗為手段,產生了實驗藥理學。

  ④實驗生理學。到19世紀,人們應用物理、化學的理論和實驗方法研究機體,從而逐漸興起實驗生理學。

  法國的F.馬讓迪(1783~1855),德國人J.P.彌勒(1801~1858)和法國人C.貝爾納(1813~1878)先後用動物實驗對神經和消化等系統進行了大量生理研究。他們的工作奠定了現代生理學研究的科學基礎。

  ⑤診斷學的進步。由於病理解剖學和細胞病理學的影響,當時的臨床醫學中特別注意對內臟器官病理變化的研究和診斷,想盡各種方法尋找「病灶」,使診斷方法不斷充實,診斷手段和輔助診斷工具不斷增多。到19世紀末檢查工作又或多或少地從直接觀察病人轉變為研究化驗室的檢驗結果。

  18世紀中葉,奧恩布魯格就已發明並改進了叩診法,然而叩診法受到當時的守舊醫生的輕視和嘲笑,未得到應用。直到19世紀初,法國醫生J.N.科爾維薩(1755~1821)經20年研究後對叩診加以推廣,才促進了叩診法在臨床上的應用。

  發明聽診的是R.T.H.拉埃內克(1781~1826),他是法國病理學家、臨床家。他從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得到對於心肺可以聽診的啟示。起先他用耳直接聽診,後來製成聽診器,先用紙制,後用木製。他檢查了許多病人,研究了用聽診器發現的各種最微小的現象。進行了許多屍體解剖,把解剖結果與臨床現象相對照,從而改進了聽診法。1819年,他發表論文《間接聽診法》,並根據這種新的檢查方法診斷肺和心臟的疾病。

  許多臨床診斷輔助手段如血壓測量、體溫測量、體腔鏡檢查都是在19世紀開始應用的。利用新的照明裝置和光學器具,一系列光學器械相繼發明和使用。較早的有德國人H.赫爾姆霍茨(1821~1894)的檢眼鏡,繼之喉鏡、膀胱鏡、食管鏡、胃鏡、支氣管鏡等先後發明,這豐富了臨床內科診斷手段,並使其後體腔內進行治療成為可能。

  由於化學的發展,臨床醫學利用化學分析檢驗方法以檢查血液的內容物,大大改進了診斷法。顯微鏡學的不斷進步,促使形態診斷學在臨床逐步取得重要地位,它研究機體體液和固體部分的組織結構和有形成分,並研究正常和異常排泄物的結構成分。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由於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成就,醫生的診斷方法更為豐富。

  ⑥外科學的進步。19世紀之前,外科非常落後。疼痛、感染、出血等主要基本問題未得解決,這限制了手術的數量和範圍。19世紀中葉,解剖學的發展和麻醉法、防腐法和無菌法的應用,對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期外科學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以上幾方面的重要成就,為外科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從此外科學開始迅速發展。19世紀末期,體腔外科普遍發達,這樣許多臨床專業(如婦科、泌尿科、眼科等)中除進行內科處置外,外科方法也獲得重要地位。

更多醫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醫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醫學熱門推薦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