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濟要素的集聚性
郵輪的產業形態於20世紀60年代後期形成於北美,其集聚性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為郵輪及郵輪遊客服務的各類機構和相關產業(如商業、賓館、餐飲、陸空交通、金融、中介代理)一般集聚在港口附近及周邊地區,以便能夠快捷方便地為郵輪及遊客服務,較為發達的城市因此形成了繁華的商務中心區;二是優良的郵輪母港可以吸引更多的郵輪集聚,而多艘郵輪的集聚可極大地拉動當地的經濟,其聚集效應相當明顯,如邁阿密港、大沼澤地港和卡納維拉爾港,三港的郵輪遊客總人數超過了全球的40%,使得該地區成長為全。
(2)旅遊產品的網絡性
與郵輪網絡相聯繫的主要有三項:郵輪遊客輸出地、郵輪遊客旅遊消費地和郵輪中轉地。以上每一部分都各自有自己的網絡,同時又能有機地相連,組成一個互動的系統。其連接主要通過各大郵輪公司、郵輪旅遊代理、各級政府以及港口企業等。儘管有時郵輪本身就是旅遊目的地,但上岸觀光既可以提高旅遊附加值,也可以調節遊客的海上生活,同時還可給郵輪添加補給。因此,郵輪停靠的港口構成了郵輪產業中重要的網絡節點。
(3)服務對象的全球性
儘管當今的經濟正朝著全球一體化的方向發展,但真正具有跨區域特點的產業並不多,而郵輪產業一開始就定格為跨區域性產業,其產生之初就是以連接七大洲的整個海洋作為經營舞台。郵輪航線的生命力在於其跨國和跨洋性,如環球郵輪可以到達世界上任何大型碼頭。對郵輪產業而言,國界的概念並無實質性意義,因為郵輪在停靠碼頭外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公海中航行,各國的法律對郵輪只有暫時性意義,沒有長效性的約束。郵輪上的船員與遊客往往來自於全球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他們說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貨幣,很難說郵輪產業會為某國所專有。實際上,如果企圖使郵輪產業為一國所獨有,也不會有任何生命力。
(4)文化的多元性
總體來說,由於郵輪產業起源於貴族休閒文化,故其所有相關的服務都體現出奢華的特點。許多郵輪都採取了極儘可能的華麗裝飾。例如,有些郵輪接待大廳的裝飾基本與「鐵達尼號」如出一轍。金碧輝煌的奢華不但能夠體現出郵輪消費的價值,同時也能提升郵輪本身的品味,吸引更多的遊客置身去體驗郵輪生活。各國文化在郵輪上競相輝映,顯示出郵輪產業文化的相對開放性。郵輪裝飾中體現出的風格以及各種風格間的差異,也增加了郵輪之旅的神秘色彩。一些歐美籍郵輪除了展示皇室風範之外,還注重構造現代歌劇院的建築格調。郵輪上經常安排的歌劇演出表明郵輪旅遊的本身也是高雅藝術的殿堂。
更多郵輪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郵輪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