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郵輪游行業分析報告 >> 2015-2016中國郵輪游發展分析:十大亮點

2015-2016中國郵輪游發展分析:十大亮點

2016-11-25 16:36:29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根據 CLIA的統計,每接待一位郵輪遊客獲得收入是接待普通國際遊客的兩倍,郵輪母港的經濟帶動效應是接待港的十倍。那麼2015-2016年度中國郵輪經濟發展都發生哪些亮點事件?

  1、郵輪巨頭搶灘中國市場,加速中國郵輪運力布局。2016年,中國郵輪市場呈穩定發展趨勢,增長速度不低於40%,母港郵輪更是達到歷史最高位的18艘,其中多數隸屬國際郵輪巨頭。這表明針對中國郵輪市場需制定多層級、多元化的產品品牌發展戰略,並推動郵輪產品的差異化發展。

  2、郵輪實驗區再添新成員,創新驅動續增新引擎。2016年5月,國家旅遊局批准在蛇口太子灣、青島分別設立中國郵輪旅遊發展實驗區。郵輪旅遊實驗區為我國郵輪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和深化改革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3、首份郵輪旅遊經營規範發布,市場規範發展有章可循。2016年3月國內首份郵輪旅遊經營規範《上海市郵輪旅遊經營規範》發布。這表明我國郵輪旅遊的發展方向已從以硬體建設為主轉向「軟硬融合、形成郵輪產業鏈」。

  4、央企相繼投入郵輪產業,開啟本土郵輪發展之路。2015年10月13日,中船集團、中投公司和上海市寶山區政府等在上海發布郵輪產業六方合作共同宣言;2016年4月,中國交建、中國港中旅集團、中國遠洋海運集團簽訂合作協議,將打造郵輪產業的民族品牌。

  2009-2015年世界郵輪遊客人數發展情況

2009-2015年世界郵輪遊客人數發展情況

  5、144小時過境免簽惠及郵輪經濟,推動入境郵輪旅遊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自2016年1月30日起,在上海各開放口岸以及江蘇省南京航空口岸、浙江省杭州航空口岸對51個國家人員實施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過境免簽政策的落實,體現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郵輪旅遊發展,正積極構建新時期郵輪旅遊經濟大格局。

  6、我國郵輪旅遊市場迅勐發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加強。2015年,我國接待郵輪629艘次,同比增長35%,郵輪出入境遊客248.05萬人次,同比增長44%。

  7、郵輪論壇會議智慧雲集,探索郵輪產業未來趨勢。2015年10月,第十屆中國郵輪產業發展大會在上海虹口區舉行;2016年3月,「Seatrade 2016全球郵輪產業大會」召開,上海寶山代表團作了「攜手共進,譜寫國際郵輪產業合作新篇章」的主題發言。郵輪產業相關會議成為探討郵輪產業發展思路以及解決郵輪產業存在問題重要的互動、互通、互聯平台。

  2004-2014年亞洲及大洋洲地區近年來增速迅猛

2004-2014年亞洲及大洋洲地區近年來增速迅猛

  8、郵輪旅遊產品創意多彩,中西合璧共促特色發展。皇家加勒比「海洋贊禮號」首航之際與故宮博物院合作;公主郵輪「藍寶石公主號」推出海上音樂之旅;天海郵輪公司2016年把《中國好聲音》帶上郵輪。這表明「郵輪+」是郵輪產品差異化的重要方向。

  9、國家利好政策持續推出,實現郵輪快速轉型升級。2015年12月,交通運輸部發布《郵輪碼頭設計規範》;2016年4月,國家發改委等24部委聯合發布《促進消費帶動轉型升級行動方案》。這表明我國正在加快創新郵輪旅遊配套政策。

  10、「普通團」預訂規則推新模式,郵輪業合作探索新路徑。2016航季,皇家加勒比郵輪針對中小代理商推出了「普通團」預訂規則,可以消化更多郵輪艙位。這表明郵輪公司應實時把握市場的價格並進行動態管理;郵輪公司應與包船商做好配合,爭取雙贏。

  綜上所述,國際郵輪產業仍然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根據世界旅遊組織統計,水上旅遊收入占比不超過世界旅遊總收入的 10%,而其增速則是國際旅遊行業整體增速的近兩倍。未來,在尚處於爆發式增長初期的亞太郵輪產業發展的帶動下,國際郵輪產業仍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

更多郵輪游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郵輪游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