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粉用一種或多種魚類為原料,經去油、脫水、粉碎加工後的高蛋白質飼料原料。全世界的魚粉生產國主要有秘魯、智利、日本、丹麥、美國、前蘇聯、挪威等,其中秘魯與智利的出口量約占總貿易量的70%。據世界糧農組織(2013年)統計稱,中國魚粉年產量約120萬噸,約占國內魚粉消費總量的一半,主要生產地在山東省(約占國內魚粉總產量的50%)、而浙江省約占25%,其次為河北、天津、福建、廣西等省市。
種類:
鯷魚
[學名]鯷 魚
[科屬]鯷 科
[地方名]海蜒、離水爛、老雁 食、爛船丁、海河、巴魚食、乾魚、抽條、黑背鰛
[形態特徵]身體細長,稍側扁,一般體長8-25厘米,體重30-120克。口大、下位,吻鈍圓,下頜短於上頜,兩頜及舌上均有牙。眼大、具脂眼瞼。體被薄圓鱗,極易脫落,無側線。腹部圓、無棱鱗。尾鰭叉形、基部每側有2個大鱗。體背面藍黑色,體側有一銀灰色縱帶,腹部銀白色。背、胸及腹鰭淺灰色;臀鰭及尾鰭淺黃灰色。
[產地]多分布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東海、黃海和渤海均產之。鯷魚群分布很廣,資源豐富,年漁獲量可達近百萬噸。主要漁場有濟州島、海洋島、石島、閩東及舟外漁場。
[產季 ]漁汛期為每年的6~9月份,俗稱「海蜒汛」。在黃海和東海盛漁期是5~8月 。
[經濟營養價值]因其肌肉組織脆弱,離水後極易受損腐爛,鮮銷困難,大都加工曬乾,小鯷魚加工製做的咸干品為有名的海蜒。用以做湯或涼拌食用具獨特風味。隨著水產品加工業的發展,鯷魚已被製成鯷魚末、珍味熏魚片、罐頭及魚肉鬆等。家常鮮食鯷魚可做餡或氽湯。
長蛇鯔(狗母魚科)
[地方名]香梭、神仙梭、沙棱、狗棍、細鱗丁、蛇支、丁魚。
[形態特徵]體長,呈圓筒狀,一般體長19~30厘米、體重20-100克。
頭略平扁,口大,兩頜具多行細牙,腰骨及舌上亦具細牙。
體被較小圓鱗。體背側棕色,腹部白色,側線發達平直,側線鱗明顯突出。背鰭1個,位於吻端和脂鰭的中間;脂鰭很小;臀鰭小於背鰭尾鰭深叉形。背、腹、尾鰭均呈淺棕色,胸鰭及尾鰭下葉是灰黑色。
[產地、產季]分布於西北太平洋。我國廣東、福建沿海海域產量較多。南海的主要漁場為北部灣、七洲洋及萬山群島,東海、渤海及黃海也有一定產量。漁獲期以冬春兩季為主。
[經濟價值]為我國主要經濟魚類之一,年產量較大。其肉味肥鮮,但多刺。可鮮食也可製成咸干品。鮮食多以油炸或紅燒為主。此外,長蛇鯔具清熱、消炎、健脾補腎之藥用功效。鳳尾魚
[地方名]刀鱭(鯷科)、河刀魚、烤子魚、黃齊、刀國、毛鱭、子鱭、刀鞘、海刀魚。
[形態特徵]體長、甚側扁,向後漸細尖呈鐮刀狀,故而得名。一般體長18~25厘米、體重10~20 克。吻短圓。口大而斜、下位。體側兩邊被大而薄的圓鱗,腹具棱鱗,無側線。胸鰭上部有絲狀游離鰭條6根;背鰭、臀鰭各1個,臀鰭長直至尾尖與尾鰭相連,尾鰭小而成尖刀形。頭及背部淺藍色。體側微黃色,腹部灰白色。各鰭基部均呈米黃色,尾鰭邊緣黑色。
[產地、產季]分布於北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東海、黃海和渤海。平時棲息於淺海河口帶,於春、夏季進入淺水水域作生殖洄游。在我國較大江河、湖泊均有產,尤以長江中、下游最多。其主要產地在太湖及南通市等地。每年4~5月為漁獲旺季。
[經濟價值]刀藥和七絲鱭、短頜鱭、鳳鱭在水產商品市場上統稱為鳳尾魚。以其肉質細嫩、鮮肥、時令性強而著名。尤其雌魚懷卵豐滿季節,其肉和卵肥嫩鮮美。鮮食以清蒸或紅燒最佳。此魚最宜製做罐頭,我國出產的鳳尾魚罐頭遐邇名,不僅暢銷國內而且是供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
玉筋魚
玉筋魚科(又名沙里鑽),體極延長體長10-30厘米,體重10-50克,呈圓柱形。頭長。口大,端位;下頜突出於上頜;上下頜齒細而呈絨毛狀,或無齒;鋤骨及齶骨均無齒。鰓蓋膜分離,不與喉峽部相連;具假鰓。體被小型圓鱗或無;側線完全。背鰭單一,基底長,具軟條 40-69;臀鰭基底較短,軟條14-36;腹鰭小或退化,喉位;尾鰭亦小,淺分叉。全世界計5屬約18種(Nelson, 1994),台灣紀錄1屬2種(台灣魚類資科庫, 2002)。近海砂泥底附近的小型魚類,亦常出現於內灣或河口區。最大體長約可達30公分。通常聚集成群的遊動覓食或隱於砂泥底里。肉食性。廣泛分布於世界三大洋的寒帶到熱帶域。
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魚粉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魚粉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魚粉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