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國汽車產業持續快速發展,汽車產量穩步提高。作為貨運汽車規模最大分支的各類專用汽車,2005年的產銷量達到78.76萬輛,已經占據貨運汽車總銷售額的半壁江山。下面進行專用運輸車市場規模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共十四大確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的國民經濟得到長時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汽車產業也步入大規模高速成長的快車道。2005年中國大陸汽車及其零配件製造商已達2520多家,汽車總產量達615.34萬輛,同比增長12.9%;其中貨運汽車的產量為191.1萬輛,同比增長了0.89%。
通過對專用運輸車市場規模分析,我國專用汽車的生產是從60年代初開始,在軍用、消防改裝汽車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的。70年代,一些專用汽車生產廠家根據國民經濟各部門的不同需要,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特色,逐步成為某一門類專用汽車生產的骨幹企業,如生產半掛車的漢陽特種汽車製造廠等。
目前我國專用汽車年產量中以自卸汽車比例最大,約占43%:牽引和半掛汽車約占22%、廂式汽車約占20%、罐式車約占9.5%、其它類約占6% 。另外,我國每年進口專用汽車數千輛,大多來自已開發國家的高端產品。目前還有不少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專用汽車不能滿足國內市場的需要,仍需長期依賴進口。
通過對專用運輸車市場規模分析,隨著國民經濟總量構成的變化,市場對專用汽車品種的需求格局將相應改變。普通自卸汽車需求量將會隨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逐漸減少,廂式車、半掛車以及用於城市配套服務車輛的需求量將大大增加。
隨著市場競爭趨勢的加劇,產品成本的增加,勞動密集型產品以價格取勝的競爭優勢將被進一步弱化,以技術創新的替代性經濟增長將成為專用汽車行業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此外,市場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將大大增加,這種趨勢將提高專用車企業開發高技術、高附加值產品的積極性。
相比較而言,我國專用汽車在輕量化方面與歐美及日本相比存在明顯差距。鋁合金及不銹鋼材料的罐體、廂體在我國專用汽車行業的應用才剛剛起步,但在歐美已經應用了20多年,日本企業在上裝部分也已經大量應用鋁合金等輕型材料。採用新材料、新工藝,減輕自重,提高運輸效率,對於推動我國專用汽車技術進步,縮短與國外產品的差距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外,機、電、氣、液、微電子一體化技術及GPS技術等在專用車上的應用能夠大大增強專用車產品的附加值和技術含量。專家預測,今後一段時期內,高新技術的大量應用加上我國專用汽車產品傳統的成本優勢會使國產專用汽車在出口方面上一個新台階。以上便是專用運輸車市場規模的所有分析了。
更多運輸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運輸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