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增白劑行業市場了解,螢光增白劑,是一種螢光染料,或稱為白色染料,也是一種複雜的有機化合物。它的特性是能激發入射光線產生螢光,使所染物質獲得類似螢石的閃閃發光的效應,使肉眼看到的物質很白。紙張、塑料、皮革、洗滌劑等行業都開始使用螢光增白劑。現對2015年我國增白劑行業市場現狀分析。
螢光增白劑的用途很廣,隨著新品種的不斷開發,應用範圍也逐漸拓展,由最初只用於紡織印染和造紙發展到現在已滲透到眾多的工業領域。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開始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螢光增白劑的研究和生產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與國外水平的差距在不斷縮小,螢光增白劑新產品也不斷出現,雖然還存在一些問題,但是整體看來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
我國螢光增白劑的發展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市場競爭的推動下,螢光增白劑的生產淘汰了許多小廠和虧損企業,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和專用化的生產企業發展。當前,我國生產的產品基本滿足國內需求。未來,加快完善其原料的合成技術,開發螢光不褪色、原料易得、合成簡單、無污染等實用性強的螢光增白劑,解決新產品的中間體合成技術,並有針對性地發展國內急需的新品種。將成為各大企業的重點工作。
衛生部等多部門昨日發公告,自2011年5月1日起,禁止生產、在麵粉中添加食品添加劑過氧化苯甲醯、過氧化鈣。這也使爭論二十年之久的「麵粉增白劑」存廢將有結果。徵求意見稿顯示,自2011年12月1日起,禁止在麵粉生產中使用過氧化苯甲醯和過氧化鈣。對於「擬設一年過渡期」,部分公眾認為沒有必要麵粉增白劑,是一個俗稱,它有著一個拗口的名字,叫過氧化苯甲醯。麵粉增白劑存廢之爭已進行20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一次。現在,衛生部為順應民意,決定對麵粉增白劑「緩刑期」縮短,修改成兩個月後執行「槍決」,這不僅體現了普通老百姓能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逐漸享有了話語權,而且也符合現代公共政策的民主理念。
儘管麵粉增白劑將成為歷史,但是,筆者認為,麵粉增白劑到底對人有沒有害,似乎到國家層面決定取消的今天,還沒有權威定論。事實上,麵粉增白劑是個舶來品。英國最早使用,廣州麵粉商家率先引進這類麵粉,「雪一樣白」,立即成了受市場追捧的高檔麵粉。1986年,商業部在新頒的小麥粉標準里,允許添加過氧化苯甲醯,沿用至今。衛生部同步將過氧化苯甲醯列入了《食品添加劑使用衛生標準》,允許每公斤添加60毫克過氧化苯甲醯。
二十載來,對麵粉增白劑的觀點無非有兩個,一方是旗幟鮮明地宣稱有害。比如據張銑、劉毓谷著的《毒理學》稱,苯甲醯過氧化物是一種 「促癌物」,「不單純有致癌作用,同時也具有引發作用」,稱為完全致癌物。另一方則認為無害。有權威人士則認為,但凡了解化學知識的人都知道,過氧化苯甲醯中的苯和食鹽氯化鈉中的氯一樣,不能說食鹽含有氯,食用食鹽會造成氯中毒;人體含有苯丙氨酸,不能說苯丙氨酸會造成苯中毒;關於過氧化苯甲醯含有砷、鉛,會造成人體重金屬中毒也是無稽之談。
據增白劑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了解,作為普通老百姓來講,對於類似專業問題的解釋,猶如霧裡看花,既看不明白,也聽不懂。倘若站在經濟和民眾生活的視角來講,取消麵粉增白劑,一方面,會讓中小型企業面臨生存困境。我國目前有麵粉廠近4萬家,其中不少是中小型麵粉廠,麵粉增白劑的使用大大地縮短了麵粉的後熟期,加快了資金的流動,增加了小型麵粉廠的競爭優勢,致使一些較大規模的麵粉廠資金設備優勢減弱,一旦取消麵粉增白劑,這些中小企業難免陷入生存困境。
更為重要的是,倘若國家從5月1日始禁用過氧化苯甲醯,由於麵粉的白度不好,很可能導致一些饅頭坊、麵條店以及餐館不使用麵粉增白劑而使用有毒有害方法漂白饅頭和麵條等麵粉品,另一個真正的危及消費者飲食安全的問題,極有可能應運而生。
所以,記者的意見是,既然麵粉增白劑,是否有害,還沒有公論,在這種情形下,沒必要急吼吼地叫停。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將麵粉增白劑,交給市場來定奪。具體講,讓麵粉企業自主生產,既可以加工帶有增白劑的麵粉,也可以生產沒有增白劑的麵粉,這兩種麵粉投入市場後,讓消費者來自由選擇,倘若大家都不樂意吃含增白劑的麵粉,這種產品也會自然會被市場所淘汰。如果說有人願意吃含有增白劑的麵粉,那麼,也有必要讓這樣的麵粉繼續生產下去。當然這種情況,需要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