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自動駕駛」開始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我們的耳邊、視線里,相信很快也將進入我們的生活中。科技的發展,讓我們一點點地接受了手機不再只是用來接打電話、發簡訊的工具,而接下來這些都將被轉移到汽車上。未來,汽車將不僅僅是出行的代步工具,而是作為一個主動式、個性化的虛擬個人助手。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還只是骨感的。日前,一家國內領先的缺陷汽車產品投訴信息收集平台對近6年來國內汽車電子設備的投訴情況進行分析。從汽車電子設備統計結果來看,近6年來接到的相關投訴問題20000餘個,涉及車身附件及電器、發動機、變速箱與制動系統四大類。其中,直接關乎駕乘人員生命安全的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制動系統比重超過21%。
對於行車安全,人們似乎更相信於電腦判斷。於是,汽車上很多機械控制的地方換成了電子控制,自動空調、電子手剎、無鑰匙進入、一鍵啟動系統等等儼然已經成了我們購車必不可少的配置。但關於車身附件及電器的投訴率並不少。從上圖表中不難看出,除發動機、變速箱以及制動系統外,車身附件及電器方面的故障投訴率占據了79%。而在所涉及的31個故障點中空調、導航及電瓶的投訴問題均達上千個,其中又以空調為主要故障點,占總投訴量三成多。
2016年中國汽車車體電子設備產業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汽車電子化的程度越來越高,汽車的每個部分都有其侵入的痕跡,但是目前國內汽車電子的核心技術產品在質量上和可靠性方面還不穩定,另外在汽車機械技術方面和電子技術的結合方面,本土企業也未能達到國際水平。因此,很多自主品牌車型都以配備國際知名配套廠商的產品為宣傳點,但以高田氣囊為例是否國際知名就真的安全?
此外,目前很多車型在改款、更新換代的時候,都將面臨兩個「潛規則」:一是售價不能高於現款車型;二是配置要比現款車型多,至少也得跟市場上同級別車型持平。因此為了能在提升配置的同時不加價,各家車企不得不建立完整的生態鏈體系,在與供應商形成良好的合作關係同時,還需要通過建立平台化、模塊化以及擴大產能等方式來壓縮生產成本。在這個過程中,拼的自然是各家成本控制的能力,而部分對生產鏈控制比較差的車企難免會為了強制提升配置而出現質量問題。
歸根究底,就目前而言,汽車對於絕大多數人而言擔當的還只是代步工具的角色。一些華而不實的配置遠沒有可靠的品質讓人放心,不要被高配置的表象所蒙惑,選一輛靠譜的車,而非是所謂的高配置高科技。至少是在技術還未完全成熟的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