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同比下降0.9%,進出口再現雙降,不過相較於此前的進口大降,出口穩定,2016年進口增長了0.6%,而出口下降了2%。另一方面,四季度開始,外貿出現回暖跡象,其背後是匯率的波動以及一系列外貿穩增長措施的落地。從長期看,外貿持續向好的基礎並不牢固,中國外貿的傳統優勢正在面臨著系統性流失,急需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2016年中國貨物進出口額24.3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0.9%。這一數字實現了年初的回穩向好的目標,而2017年的全國商務工作會議和2016年一樣,提出不再制定具體的外貿數字目標。
業內人士表示,商務領域將面臨的一個「新常態」是擺脫速度情結,他指出,對於外貿,世界經濟外部性影響無法由中國單方掌控,因此不可能一廂情願地實現外貿上的目標。
此前兩年,中國外貿大致是進口下降、出口穩定的態勢,而在2016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速發生了變化:2016年進口增長了0.6%,而出口卻下降了2%。
由於產業重合度的擴大,中國的出口正在面臨著已開發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
一方面,在低端的輕工、紡織等領域,中國出口的比較優勢正在消減,由於培育高端品牌、實現差異化競爭進度緩慢,中國產品受到東南亞等國家的排擠。
另一方面,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在光伏、機電等高端產業領域,中國和已開發國家的產業結構正從互補變為交叉,甚至重疊,因而也遭到已開發國家的擠壓。
最新數據也說明了這一點。黃頌平表示,機電產品、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仍是出口主力,兩者占比超過七成。2016年,中國機電產品出口7.98萬億元,下降1.9%;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2.88萬億元,下降1.7%。
據2016-2021年中國外貿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了解,近年來,不僅傳統勞動密集產品出口加工訂單流失嚴重,而且包括智慧型手機、筆記本電腦、平板電腦在內的電子通信產品的加工製造等技術密集型行業也在逐步將產能向越南、印度等國家和地區轉移,這值得高度關注。
業內人士表示,2016年外貿下降的幅度比2015年收窄了6.1個百分點。2016年中國進出口整體呈現前低後高、逐季回穩向好的態勢,四個季度外貿的增速分別為-8.2%、-1.1%、0.8%和3.8%。
2016年四季度,中國外貿出口先導指數連續三個月環比回升,到2016年12月,這一指數繼續回升至37.4,表明2017年一季度我國出口壓力有望進一步緩解。
業內人士表示,四季度中國外貿小幅增長,首先得益於一系列促進外貿回穩向好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實。
專業人士認為,從中長期來看,中國外貿很難再現2005年前後對GDP貢獻度高達20%左右的水平。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綜合成本的攀升,以勞動力總量和成本為核心的中國外貿傳統優勢由逐步弱化加快轉為系統性減失,已經接近臨界點,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外貿發展動能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中國外貿迫切需要加快培育以技術、標準、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國際競爭新優勢。
更多外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外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