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綜合考慮糧食生產成本、市場供求、國內外市場價格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因素。對2017年生產的早秈稻(三等)、中晚秈稻和粳稻最低收購價格分別為每50公斤130元、136元和150元。此次調整與2016年相比,各品種每斤收購價格依次下調0.03元、0.02元和0.05元。
據悉,本次調整是稻穀托市收購價格13年來首次全面下調,在得知今年稻穀托市收購價格下調的消息後,江西省新幹縣溧江鎮老上村種糧大戶李正根有些擔憂。近年來糧食種植成本大幅提升,種糧農民特別是種糧大戶靠種糧賺錢的通道日漸收窄。
2016年,李正根種了200多畝早稻,由於租地成本較高(雙季稻租金500元/畝,單季稻300元/畝),算下來還是虧了。為了減小損失,他最後決定把二晚轉租出去。
李正根坦言,他每年種三四百畝水稻,從理論上算是有點賺,但由於租地成本高、人工貴等原因,如果選擇品種不好或管理不當就要虧錢,這還不包括水災、旱災等惡劣氣象年景。
江西省高安市種糧大戶付流方也認為,中晚秈稻托市價格每斤下調0.02元,會進一步拉低稻穀市場價格。
而化肥、農藥、人工等生產成本的不斷升高擠壓了種糧利潤空間,今年種糧壓力會進一步加大。
安徽省物價局發布的晚秈稻種植成本分析數據顯示,2016年安徽省晚秈稻每畝總成本1224.62元,較上年增加161.35元。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牛鼻灘鎮糧農黃文則表示:「我只有10多畝地,價格雖然下調了,但幅度不大,對我基本沒什麼影響。」湖北省襄陽市糧食局江峰則認為,國內糧食「三高」疊加,國家此次稻穀最低收購價下調的幅度有限,對種糧農民的收益影響有限,顯示了國家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的決心。
「短期看,受農民種植習慣影響,稻穀種植面積不會快速下降。」河南工業大學馬松林教授告訴記者。
托市價下調利好市場化收購。江西省新幹縣琴聯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菊生說:「托市價格下調,使國內糧價進一步接近市場價格及國際糧價,有利於大米加工企業入市收購。」2016年,儘管早秈稻托市收購價比2015年每百斤下調了2元,但托市價格仍讓不少大米加工企業望「稻」興嘆。「從去年收購情況看,常規品種的稻穀價格還高於優質稻穀價格,我認為這是托市價高於市場價和國際糧價的結果。」江西新干良豪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保兒稱。
「稻強米弱」影響了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業內人士認為,稻穀托市價下調,可以倒逼農民選種優質品種,有利於優化稻穀種植結構,促進優質稻米發展。
在市場化收購活躍的地區,普通稻與優質稻價格差別比較大。記者在湖南省永州市了解到,2016年祁陽縣落實優質早稻種植面積45.2萬畝,比上年增加1.3萬畝,冷水灘區近年來優質稻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60%以上。
「今年中晚秈稻我打算種超級稻,超級稻雖然生育期長點,但每畝濕谷在1500斤以上,再把雙季田改成種一季,成本低點,可能有點賺。」付流方告訴記者。
江峰分析,早秈稻口感差、口糧消費比例下降,連續兩年共下調5分錢;粳稻托市價與市場可接受的價格差距較大,庫存壓力大,這次下調了5分錢,是下調幅度最大的;中晚秈稻品種不斷改良,市場消費量上升,托市價與市場價基本吻合,只下調了2分錢。
這樣既體現了不同品種之間的比價關係,也反映了市場消費的因素,便於農民據此信息及時調整稻穀品種結構。
在陳保兒看來,雖然稻穀托市價格下調給加工企業帶來了利好,但稻穀繼續實行托市收購,還是不利於優質稻的推廣種植。同時,政策性稻穀拍賣情況並不明朗,也會影響國內糧價走向,價格調整對企業經營的影響還有待驗證。
2016-2021年中國糧食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認為,從下調玉米收儲價乃至實行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保持小麥托市價格不變,到緩步下調稻穀托市價格,體現了國家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的統籌安排和長遠考慮。隨著價補分離、目標價格政策的調整和完善,今後相關農產品的種植結構、市場供求關係等將會進一步優化改善。
更多稻穀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稻穀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