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2025年中國汽研汽車指數國際交流會期間,來自31個國家的專家共同探討了汽車行業面臨的新挑戰。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140萬輛,但行業仍需跨越續航和安全兩大核心門檻。
全球汽車產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智能網聯與新能源雙輪驅動下,汽車安全標準體系構建成為產業發展的關鍵命題。在為期兩天的國際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圍繞測評技術創新、全球化合作等議題展開深度對話,為汽車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多維解決方案。
本次會議吸引了400餘位全球NCAP機構代表及行業專家參與,凸顯出汽車產業對跨區域技術協同的迫切需求。國際權威測評機構專家指出,在歐盟新車安全標準持續升級背景下,構建標準化合作機制已成為車企突破海外市場的重要支撐。通過共享超過15000例交通事故場景資料庫和300萬公里自然駕駛數據,汽車測評體系正加速向中國化、精準化方向演進。
面對新能源市場滲透率突破47%的行業現狀,專家強調必須建立全生命周期安全防護體系。在動力電池領域,已開發出模擬電池底部碰撞的測試方法;針對高壓系統則構建了多層級測評框架,覆蓋整車到零部件的完整驗證鏈路。這些技術創新成果不僅為車企提供研發指引,也為全球市場准入標準制定貢獻重要參考。
智能駕駛技術發展帶來新的安全挑戰,行業正通過構建複雜場景下的多維度測評體系予以應對。研究顯示,未來智能安全測試將重點突破人機互動可靠性驗證,並建立覆蓋信號級到實車層面的四級評測標準。與此同時,健康座艙概念持續升級,形成從材料接觸安全到數位化健康管理的完整閉環系統。
新版商用車智能專項測評規程的發布,標誌著行業首次將L3級以上自動駕駛技術納入評價體系。通過強化極端天氣和複雜路況下的測試場景,該標準為物流運輸等專業領域提供了更精準的安全評估工具。數據顯示,新規程實施後相關車型事故率有望降低25%以上。
總結來看,本次會議勾勒出汽車產業發展的新坐標:以安全為基石、創新為引擎、協同為紐帶的全球產業生態正在形成。隨著中國測評標準與國際接軌步伐加快,行業將加速突破技術瓶頸,在智能網聯和新能源領域輸出更多具有示範效應的解決方案。未來三年內,預計超60%的出口車型將採用融合中外標準的安全開發體系,為構建更安全、綠色的全球出行網絡奠定堅實基礎。
更多汽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汽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