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4年3月20日數據顯示,年內基金髮行已現結構性突破)
在經濟復甦預期與政策支持雙重驅動下,我國公募基金行業正經歷結構性變革。隨著投資者風險偏好回升及資本市場改革深化,權益類資產配置需求持續釋放,疊加監管層對長期資金入市的引導,基金市場迎來發展新周期。本文通過梳理當前發行數據與產品布局動向,揭示未來數年基金行業的關鍵趨勢。
截至3月20日,年內成立的245隻基金合計募集規模達2071.84億元。其中權益類基金貢獻顯著:178隻產品吸金913.61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幅增長,且單只平均規模提升明顯。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首發超10億元的權益類產品達30隻,指數型基金成為核心驅動力。例如某寬基ETF發行規模突破20億元,另有數隻科創主題、中證A500指數產品接近同等體量。
在權益類基金內部呈現兩極化特徵:一方面,被動投資持續擴容,天弘恒生港股通高股息低波動指數等4隻ETF均實現20億元募集上限;另一方面,績優基金經理掛帥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同樣表現亮眼。某混合型基金憑藉快速建倉策略,僅用2天便完成18.91億元規模募集,反映出投資者對專業管理能力的認可。
為響應《關於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公募機構正密集推進產品創新。當前市場上有54隻正在發行的權益類產品(占比超70%),涵蓋科創綜指ETF聯接、行業主題指數增強等細分賽道。部分基金通過縮短募集期至13天,加速捕捉市場機遇,其中某消費指數QDII僅用1日即完成資金募集。同時,同業存單基金與「固收+」策略產品持續擴容,中銀淳利債券等5隻債基發行規模突破30億元,凸顯穩健型資產的配置價值。
數據揭示出個人投資者參與度顯著提升:某人工智慧ETF聯接基金吸引近4萬戶認購,多隻科創主題產品戶均規模低於10萬元,顯示普惠金融屬性強化。這種多元化資金湧入不僅為A股提供增量流動性,更推動公募行業從「重首發」向「重持營」轉型,形成良性生態循環。
總結:基金市場正站在關鍵轉折點
當前發行數據印證了權益類資產的戰略地位,而政策支持與產品創新的共振效應將持續放大這一趨勢。預計到2025年,隨著註冊制深化與機構投資者占比提升,公募基金將更深度參與資本市場定價體系重構。在指數化工具擴容、主動管理能力升級及跨境投資渠道拓寬三重動力下,行業規模有望突破30萬億元,為實體經濟注入持續動能。
更多基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基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