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註:此為總起段落,非獨立標題)
清明節假期期間的全國交通數據印證了我國交通市場的持續活躍態勢。4月4日至6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總量達到7.98億人次,較2024年同期增長7.8%,顯示出公眾出行需求與交通服務能力的雙重提升。公路、鐵路、民航及水路等多領域數據呈現差異化增長特徵,為研判當前交通市場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2025年清明節期間(4月4日至6日),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總量達79,782.7萬人次,日均流量約2.66億人次。與去年同期相比,整體增幅達到7.8%,其中公路出行仍占據絕對主導地位,貢獻了超過91%的總流動量。這一數據不僅反映了公眾假期出行熱情,也體現出交通網絡承載能力的持續優化。
在細分領域中,鐵路客運量實現5,332.6萬人次(日均1,777.5萬),同比增長7.3%;民航客運量達556.9萬人次(日均185.6萬),增幅達10.6%,成為增長最快的交通方式。值得注意的是,水路出行呈現顯著回暖態勢,完成339.2萬次人員運輸,同比激增23.4%。這些數據表明,中長距離交通需求正通過多樣化服務渠道得到滿足。
作為假期出行的絕對主體,公路領域貢獻了73,554萬人次(日均2.45億),同比增長7.7%。其中,非營業性小客車出行量高達62,962萬人次(日均約2.10億),同比增幅達8.8%,遠超公路營業性客運的1.7%增速。這既體現了私家車作為主要出行工具的社會普及度,也凸顯了公眾對靈活、自主交通方式的偏好。
從數據分布看,高速公路及普通國省道承擔了絕大多數短途和返鄉需求。而鐵路、民航在跨省市長距離運輸中發揮核心作用,水路則在特定區域呈現特色化增長。這種差異化發展表明我國交通網絡的供給能力已形成有效互補,為應對節假日出行高峰提供了可靠支撐。
總結:
清明假期數據顯示,2025年交通市場需求持續釋放,全社會流動量再創新高,公路、鐵路、民航多領域協同發展態勢顯著。非營業性小客車出行的快速增長既反映私家車普及帶來的消費習慣變化,也對交通管理精細化提出新要求。未來需進一步優化運力調配與基礎設施布局,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服務效能,以滿足公眾日益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出行需求。
更多交通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交通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