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國際數據公司(IDC)預測,到2025年東南亞地區人工智慧市場規模將達48.3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超26%。在此背景下,中國廣西與馬來西亞近期密集開展經貿對話,聚焦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及產業協同,為區域數位化轉型注入新動能。雙方通過政策對接、平台共建和項目落地,正加速構建覆蓋製造業、農業、教育等領域的智能生態體系。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人工智慧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廣西與馬來西亞明確將人工智慧列為雙邊合作核心領域,在先進位造業場景中推進AI技術應用。兩國企業計劃聯合開發智能製造解決方案,並探索通過機器學習優化能源管理,助力「雙碳」目標實現。此外,雙方提出在產業園區建設中嵌入智能物流系統和工業網際網路平台,預計未來三年可提升區域產業鏈協同效率超30%。
4月11日啟動的關丹港—北部灣港冷鏈精品航線,已部署AI驅動的貨物監控系統。該系統通過物聯網傳感器實時採集溫濕度數據,並運用預測算法動態調整運輸路徑,在首航測試中使貨損率降低18%。雙方計劃將此類技術推廣至更多東協港口網絡,目標在2025年前建成覆蓋10個港口的智能冷鏈物流體系。
廣西高校與馬六甲州大學共建的人工智慧國際聯合實驗室已進入實質運作階段。該平台聚焦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領域,未來三年將培養超500名專業人才,並推動農業病蟲害識別、跨境電商語義分析等應用落地。同期成立的中馬職教產業聯盟,計劃通過「AI+職業教育」模式,在製造業操作培訓中引入數字孿生技術。
隨著馬來西亞即將擔任東協輪值主席國,雙方將中國—東協博覽會作為戰略支點。2025年展會擬增設人工智慧主題展區,預計吸引超百家科技企業參展,並促成至少15個跨境AI合作項目簽約。通過數字孿生城市、智慧農業等展示場景,加速區域技術標準互認與數據流通。
總結:
此次中馬高層互動釋放了深化智能經濟合作的強烈信號。從港口物流到人才培養,人工智慧成為連接兩國產業鏈的關鍵紐帶。隨著2025年東協數字經濟共同體建設進入關鍵期,雙方通過政策協同、基礎設施互聯和創新生態共建,有望將合作成果轉化為區域增長新引擎,在全球AI競爭格局中占據更有利位置。
更多人工智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人工智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