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據行業預測顯示,到2025年,智能安檢與監管類設備的全球市場容量將達1280億元,其中太赫茲掃描、AI審圖等核心技術設備將成為增長主力。在這一背景下,我國西北地區首個"智慧海關"標杆項目——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北航站區的啟用,正為行業提供可複製的技術範本。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設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的重要樞紐,烏魯木齊天山國際機場近期完成改擴建工程,其新投用的智能監管系統通過設備集群化部署,將國際旅客通關效率提升至秒級響應。該系統集成12類核心設備,涵蓋從衛生檢疫到行李查驗全流程,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實現"無感通關"體驗。
新投用的海關設備集群形成三級防護體系:入口處的人臉識別閘機通過毫米波掃描完成隨身物品預檢,同步進行體溫監測和身份核驗;託運行李通道配置智能CT機,可自動識別違禁品並生成三維風險圖譜,異常行李攔截準確率超98%。出境環節採用"一機雙檢"設備,旅客僅需一次自助操作即可完成海關與安檢雙重檢查,整體通行效率提升30%以上。
智能審圖CT設備通過深度學習算法,將行李查驗速度提高50%,單件行李分析時間縮短至0.3秒。AI風險研判系統實時標註高風險點位,配合自動施封裝置實現精準攔截。物聯網技術串聯起所有設備節點,在北航站區日均處理12萬件行李的峰值壓力下保持系統穩定性。
當前北航站區年旅客吞吐量已達4800萬人次,其設備配置方案已具備擴展至6300萬人次的設計冗餘。實測數據顯示,95%以上正常旅客通關時間壓縮在20秒內,異常行李攔截準確率突破行業平均水平12個百分點。這種成功實踐為西北地區乃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設備選型參考。
隨著烏魯木齊項目的落地驗證,智能監管設備正從單一產品向系統解決方案演進。未來三年,具備多模態感知能力的安檢設備、支持跨境數據聯動的智慧口岸平台等創新成果將持續湧現。這些技術突破不僅重塑了航空口岸運營模式,更為全球海關智能化建設樹立了新標杆——在確保安全防控的前提下,讓通關效率與用戶體驗實現質的飛躍。
(本文數據來源於烏魯木齊國際機場公開信息及行業分析報告)
更多設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設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