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作為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保障特殊兒童受教育權利、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使命。隨著國家對特殊教育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2025年特殊教育行業政策持續聚焦高質量發展目標,旨在通過完善評價體系、優化資源配置等舉措,推動特殊教育邁向新台階。在此背景下,構建科學合理的特殊教育高質量辦學評價指標體系,成為衡量特殊教育發展水平、落實政策要求的關鍵抓手。
2025 年特殊教育行業政策明確提出 「初步建立高質量特殊教育體系」 的目標,要求完善學校管理和教育評價體系,為特殊教育發展提供了清晰的行動指引。從研究領域來看,近年來特殊教育辦學質量相關研究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內容涵蓋質量提升策略、隨班就讀影響因素、內涵解讀等方面,但針對高質量辦學評價指標體系的系統性研究仍顯不足,難以全面反映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多維需求。
為填補這一研究空白,相關研究以政策文件為依據,通過文獻分析、問卷調查和層次分析等方法,嘗試構建一套適用於特殊教育辦學質量評估的指標體系,為政策落地提供實踐工具和決策參考。
在國際層面,多個國家圍繞融合教育、教學質量等維度開展評價體系建構。《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特殊教育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有國家開發了包含學校指導服務、資源教室服務等 4 個因素和 25 個項目的量表,用于衡量融合教育工作開展情況;還有國家研發了涵蓋跨專業合作、物理環境、課程安排等 7 個指標的評估工具,助力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這些實踐為特殊教育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設計提供了借鑑。
國內研究則基於生態系統理論、CIPP 模式等,從基礎設施、教師隊伍、學生髮展等角度構建評價指標。如構建包含 6 個方面 19 個單項指標的培智學校評價體系、5 項二級指標的聾校評估指標體系等。儘管國內外研究在評價對象和內容上各有側重,但大多聚焦微觀教學層面,缺乏對政府履職、宏觀體系建構的全面考量。
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和層次分析法,構建了包含 5 個一級指標、14 個二級指標和 47 個三級考查指標點的評價體系。其中,一級指標涵蓋政府履行職責、課程教學實施、教師隊伍建設、學校組織管理、學生適宜發展五大維度。通過臨界比值法、Pearson 相關分析等方法對指標進行項目分析,結果顯示所有題項區分度顯著,題 - 總相關係數達中等水平。
在信效度檢驗方面,內容效度指數(I-CVI)為 0.83-1,總內容效度指數(S-CVI)為 0.96,結構效度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各維度累積方差貢獻率均達合理範圍。信度檢驗顯示,總問卷 Cronbach’s α 係數為 0.956,分半信度為 0.932,表明體系具有較高的內部一致性和可靠性。
權重分析結果表明,「學生適宜發展」 在一級指標中權重最高(0.4270),凸顯特殊教育對學生生活適應能力培養的核心導向;「學校組織管理」「教師隊伍建設」 權重次之,分別為 0.2166 和 0.1598,反映出環境支持、師資穩定對辦學質量的關鍵作用。具體到三級指標,招生入學聯動機制、個別化教育方案制定、教師津貼落實等指標權重突出,為實踐中的重點工作提供了量化依據。
該評價體系可通過 Likert 5 級量表收集數據,結合權重計算綜合得分,幫助地方政府和學校精準診斷辦學薄弱環節,為特殊教育資源優化配置、政策精準施策提供科學支撐。
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是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誌,2025年特殊教育行業政策通過強化評價體系建構,為特殊教育發展注入新動能。本研究構建的評價指標體系以政策為導向,融合國內外實踐經驗,經科學驗證具有較強的信效度和可操作性,既覆蓋政府履職、學校管理等宏觀層面,又聚焦課程教學、學生髮展等微觀環節,為特殊教育辦學質量的全面提升提供了 「指揮棒」 和 「度量衡」。未來,需進一步推動評價結果應用,結合智能化技術優化評估手段,持續完善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每一位特殊兒童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更多特殊教育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特殊教育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