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雙碳」目標的引領下,2025年的儲能行業正處於關鍵的發展節點。近年來,我國儲能產業實現了規模化發展,但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如今,行業正朝著全面商業化邁進,在裝機規模、技術創新和市場競爭等方面都呈現出全新的趨勢。
《2025-2030年中國儲能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儲能在實現「雙碳」目標和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國持續完善儲能產業頂層設計,促使儲能裝機規模屢創新高。截至2024年年底,中國已投運電力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達137.9GW,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37.1%,同比增長59.9%。2024年新增投運新型儲能規模首次突破百吉瓦時,達到109.8GWh,同比增長136%,占據全球市場份額六成,連續3年保持全球新增裝機量第一。到2024年2月底,全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已超過7500萬千瓦,2024年新型儲能等效利用小時數約1000小時,較2023年提高一倍,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隨著「雙碳」目標的深入推進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全面提速,儲能行業的發展前景十分廣闊。根據相關數據預測,在保守場景下,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236.1GW,2025-2030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0.2%;在理想場景下,2030年新型儲能累計規模將達到291.2GW,2025-2030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24.5%。
在儲能行業高速發展的過程中,技術創新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新技術和新產品不斷湧現。眾多企業在相關展會中展示了各自在儲能技術領域的最新成果與創新應用,比如新一代液冷儲能系統等。我國在集成技術、消防安全技術等方面均取得新進展,抽水蓄能、鋰電池技術發展迅速,壓縮空氣、液流電池、鈉離子電池、重力儲能、飛輪等非鋰儲能技術也實現了百兆瓦和百兆瓦時級的應用突破,多種儲能技術共同發展。
值得關注的是,人工智慧(AI)技術與儲能產業鏈的融合,極大地推動了儲能技術的疊代。2024年,AI算法實現電池健康度預測精度超過95%,延長壽命10%-15%。AI在儲能領域的應用體現在安全性提升、產品性能優化以及整體價值躍升等多個維度,推動著儲能行業從經驗驅動向智能驅動轉變。
當前,在新能源全面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儲能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為實現行業的轉型與突圍,需要推動產業政策變革、關鍵技術突破、標準體系完善與商業模式創新,從單純的「規模擴張」邁向「價值創造」。
儲能行業現狀分析指出,相關部門將紮實開展「十五五」新型儲能實施方案研究編制工作,科學謀劃「十五五」期間新型儲能發展規模,明確發展目標、重點任務及實施路徑,加強對行業的引導。在技術研發方面,聚焦高安全、高可靠、高能效、長壽命等方向,支持先進儲能技術和產品研發,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新型儲能深度融合;在應用推廣方面,鼓勵新型儲能技術在電力場景的應用,推動風光儲一體化、光儲充一體化等新模式落地。此外,還將加快研究制定儲能電池產品安全推薦目錄,防範不良市場現象。同時,要強化創新引領,推動儲能與數位化、人工智慧融合,完善市場機制,探索儲能參與碳交易路徑,釋放多元化的商業價值。
2025年的儲能行業,在裝機規模上持續增長,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在技術創新上成果豐碩,AI賦能為行業發展注入新動力;在市場競爭中,雖然面臨挑戰,但也在積極探索轉型與突圍之路。從規模化發展走向全面商業化,儲能行業需要應對諸多問題,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政策完善和市場拓展,實現從「規模擴張」到「價值創造」的轉變,在「雙碳」目標的實現和能源轉型過程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推動整個行業持續健康發展。
更多儲能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儲能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