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農業現代化的加速推進,養殖行業正經歷深刻的數位化轉型。2025年,數位化養殖場通過引入智能設備和優化用工機制,顯著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本文通過對山東省某數位化養殖場的實地調研,深入分析了其用工機制,並探討了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勞動力結構的轉型問題。研究發現,數位化養殖場通過「技術-市場-家庭」用工邏輯,有效破解了用工困境,形成了「多腿並行」「新舊共存」「人機結合」的生產力優化組合,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近年來,養殖行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面臨著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隨著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養殖場的生產模式和用工機制發生了顯著變化。一方面,智能設備的引入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提高了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勞動力結構也在不斷優化,高學歷、高素質的勞動者逐漸成為養殖行業的新主力。然而,在這一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如技術與勞動力的不匹配、傳統與現代生產方式的融合等問題。因此,深入研究數位化養殖場的用工機制,對於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技術升級:機器養豬的實踐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殖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數位化養殖場通過引入智能設備,實現了部分生產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例如,智能環境控制器能夠實時監測和調控豬舍的環境參數,如溫度、濕度、風速等,確保豬只的舒適生長。精準飼餵器則可以根據豬只的個體差異,精準調控食量,提高飼料利用率。這些設備的應用不僅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還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市場趨勢:靈活聘用大學生和實習生
隨著養殖行業對勞動力素質要求的提高,數位化養殖場開始靈活聘用大學生和實習生。通過提供高薪、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職業發展機會,養殖場吸引了大量高學歷人才。同時,實習生的引入不僅緩解了勞動力短缺的問題,還降低了招聘和培訓成本。這種靈活用工模式有效提升了養殖場的勞動力素質,為生產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家庭用工:夫妻工的優勢
養殖行業發展方向分析顯示數位化養殖場保留了傳統農業的家庭用工模式,偏好僱傭夫妻工。夫妻工以家庭為單位在場內穩定生產和生活,形成了「生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勞動共同體」。這種用工模式不僅保障了勞動力的穩定性,還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
(一)「技術-市場-家庭」的用工邏輯
數位化養殖場的用工機制融合了技術、市場和家庭三大要素,形成了「多腿並行」「新舊共存」「人機結合」的優化組合。技術方面,通過引入智能設備,減少了對人工的依賴;市場方面,順應勞動力市場趨勢,靈活聘用大學生和實習生;家庭方面,保留傳統家庭用工模式,偏好僱傭夫妻工。這種用工邏輯不僅保障了生產的穩定運行,還實現了勞動力結構的優化。
(二)面臨的挑戰
儘管數位化養殖場的用工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用工困境,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技術與勞動力的磨合仍處於探索階段,勞動者操作能力不足,導致設備效能難以充分發揮。其次,高素質人才與傳統勞動者之間的知識背景和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影響了生產協作的效率。最後,人與機器的不匹配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勞動者對機器設備的接受度較低,影響了設備的推廣和使用。
數位化養殖場的用工機制為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首先,技術不僅是提高生產效率的工具,更是勞動力結構轉型的重要推手。智能設備的廣泛應用不僅替代了體力勞動,還指導了生產決策,形成了對腦力勞動的替代。其次,市場要素對勞動力結構的轉型也產生了重要影響。新型勞動者成為農業產業的「新興階級」,但勞動力市場的高學歷人才供應仍不能滿足需求。最後,家庭勞動力仍然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生產要素可以通過升級改造成為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
四、總結
數位化養殖場通過「技術-市場-家庭」用工邏輯,有效緩解了用工困境,形成了「多腿並行」「新舊共存」「人機結合」的生產力優化組合。然而,這一轉型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如技術與勞動力的不匹配、傳統與現代生產方式的融合等問題。因此,在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時,應重點關注技術的社會適應性與自然協調性、勞動力市場中新型勞動者的供給穩定性與可持續性、技術發展中傳統與現代的銜接性與融合創新性以及人與機器的協同性等問題,以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
更多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