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我國畜牧業加速推進綠色轉型,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行動成為保障食品安全、促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作為農業大省的漳州,南靖縣憑藉創新管理模式和科技賦能,在全國率先實現整縣域推廣養殖"減抗"經驗,併入選農業農村部典型案例名單。這一實踐不僅有效降低藥物殘留風險,更探索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現代養殖新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養殖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南靖縣的示範養殖場中,現代化管理流程正重塑傳統養殖模式。員工需經過人臉識別、噴霧消毒、淋浴換衣等多重程序才能進入生產區,飼料運輸全程採用密閉管道,環境控制系統實時監測豬舍溫濕度與氣體濃度。這種高標準生物安全防控體系使疫病發生率降低95%以上,養殖場抗生素使用量減少80%,綜合效益提升20%。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升級的雙重驅動,全縣63家規模養殖場完成硬體改造,累計投入超2100萬元專項補助資金。
在"減抗不降效"理念下,當地創新實踐多維度技術方案。針對蛋雞養殖關鍵期,企業採用中草藥添加劑、益生菌等天然成分替代抗生素,在飼料配比中建立階梯式免疫程序。通過疫苗接種與環境調控結合,某示範場17萬羽蛋雞全年抗菌藥用量僅0.432公斤,實現產蛋高峰期零用藥目標。這種"防重於治"的管理模式,使養殖場綜合生產指標顯著提升,形成可複製的技術範本。
漳州市通過強化執法監督與技術培訓,推動全市952家規模養殖場中近半數實施減抗措施。監管部門建立完善獸藥使用追溯體系,定期開展規範用藥專項檢查;行業專家團隊深入生產一線推廣"養防規慎替"五字法則,指導企業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這種政企聯動模式使南靖縣成為全省首個整縣域推進的示範樣板。
總結來看,南靖縣通過生物安全升級、替代技術突破和政策體系創新,在養殖減抗領域形成系統性解決方案。其經驗表明:當科技投入與科學管理深度融合時,既能有效降低藥物使用量,又能提升生產效能,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兼具經濟價值與生態效益的實踐樣本。隨著全國減抗行動持續深化,這種"防病優先、精準用藥"的養殖模式正成為行業轉型的重要方向。
更多養殖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殖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