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參作為備受關注的中藥材品種,其行業發展態勢一直牽動著眾多從業者的心。從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國產西洋參經歷了引種試種、種植髮展、種植調減等階段,如今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相關政策的影響,2025年西洋參行業呈現出獨特的發展趨勢,值得深入探究。
據《2025-2030年中國西洋參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顯示,西洋參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的乾燥根,被收錄於《中國藥典》,原產美國和加拿大,我國使用西洋參已有200多年歷史,早期一直依賴進口。1975年,我國開啟大規模引種,經過多年發展,成功躋身世界西洋參三大主產國行列。它有著花旗參、美國人參等眾多別名,在我國的種植區域廣泛,涵蓋東北、華北、華東、西北和華南5大栽培區。其中,東北栽培區的吉林省靖宇縣是東北地區最大的種植基地;華北栽培區的北京懷柔為最大種植基地;華東栽培區的山東省文登、安徽省金寨均有較大規模種植基地。其商品規格主要按長度指標分為長支、中支、短支,市場上還有泡參和球參等特殊規格。
西洋參以根入藥,味甘、微苦,性寒,歸心、肺、腎經,具備滋補強壯、養血生津等多種功效,在治療元氣不足、氣血兩虛等多種病症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眾多醫籍文獻對其藥用價值均有詳盡論述。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西洋參根含 12 種以上皂苷及多種其他成分,具有抗缺氧、抗疲勞等多種藥理作用,還能減輕癌症患者放化療症狀,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在藥品領域,我國眾多中藥和西藥企業利用西洋參生產多種藥品,品種逐年增多,原料年遞增約15%。中藥飲片是國產西洋參的主流銷售渠道之一,市場用量年均遞增20%左右。在醫療方面,城鄉醫療單位及居民大量使用西洋參。保健品行業中,千餘家企業利用其開發千餘種保健品,原料年遞增約 20%。食品、飲品企業也看好西洋參,將其用於生產各類滋補食品和飲品,用量每年遞增約10%。此外,我國是西洋參出口大國,出口範圍不斷擴大,出口國(地區)逐年增加。
從1975 - 2012年近40年間,國產西洋參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1975 - 1989 年引種試種階段,我國成功引種,種植面積、單產和質量不斷提升,市場需求增加,價格上漲。1990 - 2008 年種植髮展期,種植區域擴大,產量大幅增長,但因盲目擴種和進口量增多,導致市場供過於求,價格下跌。2009 - 2012 年種植調減期,受多種因素影響,種植面積調減約 50%,產量下降,市場供需趨於平穩,價格回升,出口量價齊升。
2013 年,國產西洋參採挖面積持續下降,產量減至歷史低點,2008 - 2013 年,採挖面積從 1400 - 1500 hm² 降至 700 - 750 hm²,產量從 2150t 降至 1000 - 1100t。面積下降原因包括調減種植、用地銳減、少人種參和成本上升等。而市場需求卻逐年增加,2000 - 2011 年,市場用量從 500t 左右增加至 1250t 左右。產新後市場購銷兩旺,庫存基本消化,供需出現缺口,價格大幅上漲,2008 - 2013 年,短支和長支價格分別從 160 元和 150 元上漲至 680 - 920 元和 670 - 900 元。
業內預測,2014 - 2018年國產西洋參產供銷將穩中趨升。市場人氣上升,多商關注,各方將加大投入,產量有望大幅增加,單產和質量提高,但供需矛盾仍存,價格將繼續上漲,漲幅每年遞增約20%。利好因素包括:2009 年後市場奠定的良好基礎;國家宏觀經濟回暖、出台利於中醫藥產業發展新政、醫保政策完善以及寬鬆貨幣政策等;出口強勁態勢持續;成本上升帶動價格上漲;供需缺口導致惜售、囤積和炒作等行為。
綜上所述,西洋參憑藉其豐富的價值和廣泛的應用,在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回顧其發展歷程,雖歷經波折,但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儘管2013年面臨採挖面積下降、產量減少等問題,但在眾多利好因素的推動下,2014- 2018年乃至未來,國產西洋參行業有望在供需矛盾中實現穩中趨升,價格也將持續上揚。對於行業從業者來說,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把握髮展機遇,推動西洋參行業健康持續發展。
更多西洋參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西洋參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