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通信技術通訊設備行業分析報告 >> 中國製鞋行業發展分析報告

中國製鞋行業發展分析報告

2006-06-17 08:52: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製鞋行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從全球化的視野來看,這個行業的產能總是向著勞動力成本低廉的國家和地區遷移。從歷史上來看,世界製鞋業的重心從義大利、西班牙轉移到日本、台灣、韓國,再轉移到中國大陸。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製鞋中心,鞋產量占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勞動力成本的上升,製鞋業有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勞動力成本更低廉的國家轉移的趨勢。如何在產業遷移之後仍然保持自身的某些優勢?在這方面,義大利做的最好,它不斷地進行產業升級,以及品牌建立。如今,在製鞋的數量上雖然義大利已經不占優勢,但義大利的製鞋技術和義大利的鞋品牌仍然是最高檔鞋的代名詞;韓國的例子恰恰相反,在上個世紀80年代,韓國也是世界製鞋中心之一,但是一直滿足於OEM加工。等到產業優勢喪失時,韓國還沒有創立任何在國際上叫得響的品牌。目前,韓國在世界製鞋行業中已經毫無分量。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國的產業優勢喪失之前樹立幾個國際化的品牌,是歷史賦予HQT等中國鞋業領袖品牌的重任。 

    一、全球視野下的製鞋行業回顧  
    1、全球產銷概況 
    目前世界上每年大約消費120億雙鞋,平均每人每年消耗2雙鞋。2002年中國鞋總產量達62億雙,占了當年全球總產量的60%以上;出口總產量達35億雙,中國鞋類出口約占世界出口總量的53%。全世界平均每兩人就有一人穿中國鞋。   

    雖然目前世界平均每人消費兩雙鞋,但因為貧富的差異,鞋的消費數量相差也很大。儘管歐洲、美國等地區的人口在世界所占比例不高,但是購買力卻對鞋類消費發揮關鍵性作用。在人口超過10億的印度,每年每人的鞋耗量僅為0.7雙,但在人口3億的美國,每年每人的鞋耗量卻是6雙。   

    2、產業遷移:製鞋行業的主旋律  
    世界製鞋中心的轉移實際有規律的,早期製鞋中心在義大利、西班牙;80年代轉移到製造成本相對低廉的日本、台灣、韓國等地;90年代又轉移到生產成本更低的廣東、溫州等地。從1996年起,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鞋類生產和出口第一大國。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歐美已開發國家的製鞋工業因鞋類生產占用勞動力多、人工成本不斷增加、利潤逐漸減少等原因,難以在國內生存下去,轉而向海外開拓新的生產加工基地。他們要選擇人工成本相對低廉的國家和地區建立鞋的生產基地。由於這種原因,世界鞋業的重心從歐洲和北美轉向遠東。由於這種產業轉移,使得中國製鞋工業發展迅速,中國大陸成為世界鞋業轉移的集中地。   

    在短短的幾十年間,亞洲從單純的農村經濟發展成為強大的工業經濟,其產品遍布世界各地。在過去,如果鞋的質量是一個困擾亞洲鞋業的難題,現在,即使是最挑剔的顧客所要求的國際質量標準亞洲也能做到。  

    亞洲地區所生產的鞋產量占世界些產量的70%,每年約80億雙,權威人士預測,這一份額還有可能進一步增長。   

    目前全球鞋業的出口,僅中國大陸及越南兩地維持正向成長。其它地區都是衰退的局面,其中從中國大陸出口的鞋產品數量,約占全球總出口量的53%,中國已成為全球製鞋的「製造基地」。   

    二、中國製鞋行業分析 
    1、中國鞋業發展概況     
    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中國製鞋工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統計,1985年中國共生產16億雙,到1995年達到57億雙。1985年至1995年這10年間中國製鞋工業出現了「三級跳」式的快速發展,即:1985年至1989年是助跑階段,1990年年產量增至26.8雙,為第一級跳;1994年年產量增至38.9億雙,為第二級跳;1995年產量達到57.3億雙,完成了第三級跳。1997年產量進一步增至62.9億雙,平均一年可為全世界每人生產一雙鞋。中國製鞋工業的跳躍式發展,帶動了中國鞋類出口的快速增長。據海關統計,1994年至1998年,中國鞋類出口分別為57億美元、62.8億美元、71億美元、85億美元和84億美元。   

    2、中國鞋業現狀   
    經過近1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皮鞋業平均每年23%的增長率,大大高於中國GDP的增長速度。近年來,中國每年生產各種鞋60億雙,占世界製鞋總量60%,是世界最大的鞋業製造基地。中國又是世界第二大鞋類消費市場,占全球消費總量的22%,僅次於美國。中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鞋類出口國,鞋類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53%以上。目前中國的製鞋產業中大約有20000家中國皮革企業和160萬國內從業人員。國內鞋類總量的85%為中低檔品,而大多數中高檔鞋品均從國外進口。   

    中國鞋類市場可細分為四大部分:皮鞋、膠鞋、布鞋及塑料鞋。除各細分市場對鞋的款式和用料日趨轉變外,各類鞋的消費結構也有變化。皮鞋的銷售比重由早期9%已上升至目前的35%。消費群也由原來的城市擴展至農村地區,產品也開始由低級次向中高級次發展。   據調查,消費者普遍接受每雙100-300元人民幣的皮鞋,其中,在大陸沿海城市,200元左右人民幣的大陸本土皮鞋則最受歡迎。生活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東南沿海城市的人群對鞋類產品的購買力最強。進口皮鞋雖然在用料、做工方面比本土產品優勝,但由於價格昂貴、市場占有率並不高,因此本土皮鞋仍是中國市場主導。站在世界鞋類市場,中國生產鞋類以中低檔為主。皮鞋年產量約24億雙,占全球皮鞋總產量的40%,中低檔次皮鞋的市場占有率達到85%。   

    3、四大產業集群  
    目前的中國鞋業已經呈現產業集群式發展狀態。總的來說,有四大產業集群。一是以廣州、東菀等地為代表的廣東鞋業基地,主要生產中高檔鞋;二是以溫州、台州等地為代表的浙江鞋業基地,主要是生產中低檔鞋;三是以成都、重慶為代表的西部鞋業基地,主要生產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晉江等地為代表的鞋業生產基地,主要生產運動鞋。  
 
    三、製鞋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1、全球製鞋產業有繼續向低成本國家遷移的趨勢
    製鞋產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過去20多年,在發展中國家低工資的比較優勢下,全球皮具產能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中國因此成為全球製鞋類最大的生產國。但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性快速發展,勞動力成本也開始逐漸上升。進入2004年以來,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屢屢出現「民工荒」,實際上反映了勞動力的心理薪酬預期已經開始上升。但是用人單位由於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並不願意大幅度提高薪酬水平。於是出現了在即定的工資水平下,工人不願意到這些地區工作的現象。這種情況如果繼續得到發展,那麼中國以低勞動力成本為基礎的製鞋產業未來的發展前景將受到限制,製鞋行業的產能可能會在全球範圍內繼續向印度、巴基斯坦、泰國、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   

    2、國內製鞋行業「東鞋西移」蔚然成風   
    目前皮鞋行業出現了生產能力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國內皮鞋行業的生產布局將在近幾年發生重大變化。   

    20世紀80年代,製鞋業從已開發國家大量向中國沿海地區轉移,經過20年的發展,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的製鞋業已相當發達,競爭日趨激烈。近年來,部分企業開始把生產車間向西部地區轉移,以期利用西部資源豐富、價格低廉的原料和勞動力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實現二次創業。「東鞋西移」並不意味著東部不再生產和銷售皮鞋,主要是中低檔皮鞋生產能力的西移,東部地區今後將成為中高檔皮鞋的加工基地和銷售中心,而西部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會成為中低檔皮鞋的生產基地。   

    造成「東鞋西移」的原因主要是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和開拓西部市場。西部地區提供了全國一半以上的牛羊豬等生皮資源,長期以來這些生皮被長途運輸到東部沿海地區加工成皮革,然後再輸送給東部的皮鞋生產企業。這種「皮在西、鞋在東」的狀況不符合市場經濟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對於製鞋企業來說,增加了生產成本。「東鞋西移」則可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此外,「東鞋西移」有利於企業開拓西部市場。   

    但是中國「東鞋西移」的產業遷移也不是一下子能夠完成的。受限於配套企業以及西部的投資環境、西部人的觀念等因素的制約,「東鞋西移」的產業遷移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更多製鞋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鞋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