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醫藥與生物化工行業分析報告 >> 戰略視角下的中國生物質產業

戰略視角下的中國生物質產業

2008-03-06 14:54: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訪北大縱橫合伙人、《中國生物質產業地圖》主編崔凱博士

  崔凱簡介:北大縱橫管理諮詢集團合伙人,食品工程博士,管理心理學博士,高級經濟師。上市公司新農開發(600359)獨立董事,國家職業經理人大綱(勞動部)起草人,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兼職導師。十年大型企業集團管理經驗,專注於農產品加工領域的戰略管理與兼併收購業務,先後到20多個省市調研過數百家大型企業,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崔凱博士領銜撰寫的數十篇有影響力的專題報告先後被阿里巴巴、慧聰、中國食品產業網等網站轉載。他還曾多次就熱點話題接受CCTV、東方衛視、中國經營報、上海證券報等媒體的採訪,先後擔任商務部、農業部等部委舉辦的峰會論壇演講嘉賓,並應邀到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做專題講座。

  採訪背景:2007年10月,中國第一部專業化的《中國生物質產業地圖》由中國輕工出版社付梓出版。該書是北大縱橫管理諮詢公司合伙人、產業戰略專家崔凱博士繼《中國食品產業地圖》之後推出的又一力作。全書橫跨農業、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業,並延伸至資本市場領域,集中而有側重地反映了生物質產業發展的現狀、特點與趨勢,該書出版後,受到業內人士的廣泛好評,被喻為「了解中國生物質產業的一把金鑰匙」。就「生物質產業發展」這一話題,中國食品產業網記者章惠芬對崔凱博士進行了專訪。

  記  者:請您介紹一下生物質產業的含義?

  崔博士:生物質產業萌生於20世紀30年代美國對剩餘農產品玉米、大豆的開發,生產變性澱粉、大豆印刷油墨、大豆生物柴油等產品。現代的生物質產業概念,是指利用可再生或循環的有機物質,包括農作物、樹木和其它植物及其殘體、畜禽糞便、有機廢棄物,以及利用邊際性土地和水面種植能源植物為原料,通過工業性加工轉化,進行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生產的一種新興產業。從廣義上說,生物質產業包括燃料乙醇、生物柴油、澱粉糖、胺基酸以及維生素等一系列產品。

  記  者:《中國生物質產業地圖》是國內第一部生物質領域的專著,是什麼原因促動您和編者們編寫這部書的?

  崔博士:生逢一個日新月異的年代是一種幸運,因為中國這三十年的變化甚至要超過此前的三千年。在八十年代,玉米、大豆、高粱等穀物還只是簡單的作物品種與食品原料。進入21世紀,燃料乙醇、生物柴油一躍成為報章媒體上的熱門詞彙,以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為代表的生物質產業賦予這些耳熟能詳的物種以全新的內涵。玉米、大豆、甘蔗與石油,這些二十年前聽起來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名詞今天卻被捆綁在同一輛生物質產業戰車上,其中涉及到的糧食安全、能源危機、期貨市場、國際貿易、國際政治遠遠超出了我們過去的理解-世界農產品加工產業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本科到博士,我分別就讀農學、生物化學和食品工程專業,這種學習經歷與現代農產品加工產業鏈有著某種暗合。不同卻又存在內在聯繫的知識結構使我更樂意用戰略的視角對農產品加工業進行整體的審視。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先後有幸到眾多公司參觀調研,在與業內人士的交流溝通中,大家的真知灼見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當積累的資訊匯集到一定數量時,我萌生了彙編成書的想法。

  記  者:您認為,書中哪些觀點對目前的生物質產業會帶來新的思維和衝擊。

  崔博士:產業領域中的很多問題是見仁見智的,業內人士通常專注於「細節決定成敗」的實際工作,這與諮詢師「戰略決定成敗」的思考方法恰好相得益彰。「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今的農業產業競爭不再是一枝獨秀的「企業盆景」式的競爭,是建立在產業群基礎上的一體化競爭。生物質產業橫跨農業、工業和流通業,大豆、甘蔗、玉米等加工業還牽扯到國際貿易、農產品期貨乃至國際政治,因為農產品貿易爭端一直是中國與歐美關係的一個敏感話題。在這種背景下,企業家需要了解人民幣升值、銀行加息、油價波動、貿易壁壘、農產品期貨、產業整合等問題背後的機遇與挑戰,需要分析已開發國家生物質產業的發展歷程,需要借鑑ADM、嘉吉等國際巨頭的擴張模式,需要用全新的戰略眼光來審視農產品加工產業。

  幾千年來,傳統農業一直從事著穀物種植和畜牧養殖等初級農產品的生產,滿足人類生活的基本需要;工業化社會裡,農業在提供初級農產品的同時,又從棉毛麻絲、菸酒茶糖、果菜皮革等農產品向著食品和輕工業方向延伸。進入21世紀,生物質產業則從原料到產品又為農業開闢了第三戰場。從某種意義上說,生物質產業的崛起給農產品的功能帶來革命性的突破。

  記  者:能為我們介紹一下中國生物質產業領域的主要企業嗎?

  崔博士:現階段,國內生物能源與生物化工領域仍主要以玉米為原料,少數生物能源企業也嘗試以甜高粱、木薯、植物油等為原料,但規模很有限。生物質領域的上市公司包括中糧集團、長春大成集團、西王集團、魯洲集團、阜豐集團等企業。總體而言,中糧集團通過資本運作方式在燃料乙醇領域形成競爭優勢,但囿於原料瓶頸,發展空間有限。長春大成集團近年來發展迅猛,先後澱粉糖、賴氨酸和化工醇領域取得突破,並且實現了產業經營與資本運營的良性互動,為業內稱道。西王集團、魯洲集團、阜豐集團也分別在澱粉糖和穀氨酸等領域占據主導地位。國際巨頭嘉吉、ADM等也在中國積極拓展生物化工業務,但總體上仍差強人意。2007年以來,糧食價格上漲,給相關企業帶來巨大成本壓力,盈利能力普遍下滑。2008年的形式依舊不容樂觀。今後,規模效應、技術創新和營銷提升成為行業競爭的關鍵成功要素。

  記  者:有報導認為,生物能源發展引發糧食價格上漲,進而導致豬肉和食用油價格飆升。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崔博士:坦率的說,在國際市場,糧食價格上漲的確與生物能源有密切關係,但國內的情況與國際有所不同。中國的玉米基本自給自足,而大豆則是2/3依賴進口,大豆價格也與國際接軌。我個人認為,燃料乙醇不是國內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但食用油價格飆升的確與全球生物柴油規模擴張有關。

  2007年生豬價格同比上漲80%,按照每頭生豬毛重200斤計算,相當於每頭生豬漲價700元。但仔細分析一下,按照料/肉為3:1計算,玉米價格漲幅為300元/噸,餵養一頭生豬約需要玉米500斤,即由玉米引起的養殖成本上漲僅為75元,僅占價格上漲額度的10%。另外,燃料乙醇消耗玉米只有400萬噸的水平,占中國1.4億噸玉米總產量為的比重不到3%,其對市場的影響更多的是體現在心理層面。事實上,肉價飆升更多的是源於供求關係。由於豬肉價格連年低迷,影響農民養殖積極性,全國畜牧總站的統計數據顯示,2006年底存欄繁育母豬數量同比下降15%,而生豬的生長周期為半年,2007年豬肉短缺已經無法避免。藍耳病疫情爆發更使供求關係雪上加霜,這才是肉價上漲的真正原因。如果將2007年的豬肉、雞肉、牛肉和羊肉價格走勢進行比較,不難發現,在同樣的糧價上漲背景下,雞肉、牛肉和羊肉價格就沒有豬肉那樣的巨幅波動



     反觀食用油價格,中國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從2002~2003年度至2006~2007年度,全世界以生物柴油為主的工業用植物油消費從1197萬噸增長到2255萬噸,年均增長22.1%,而同期食用油消費僅年均增長4.5%。2006~2007年度全世界以生物柴油為主的工業用植物油消費量,占到了同期世界植物油總產量的12.7%。工業用植物油消費的快速增長導致國際植物油庫存明顯下降,由2005~2006年度的958萬噸下降到2006~2007年度的832萬噸,降幅為15.1%。 最值得關注的是,在國際市場上,生物柴油使油料作物已經脫離了過去農作物的周期性供求規律,價格呈現出與原油市場幾乎一致的長期上漲通道。

  記  者:2007年底,美國總統布希簽署《新能源法案》,將大規模發展生物能源。您如何看待中國的生物能源產業發展趨勢?

  崔博士:2001年,生物質產業的發展一度如火如荼,但近兩年開始有了一些理性的思考。今年11月8日,《第一財經日報》刊登了我的一篇文章-「生物燃料:一半是火焰 一半是海水」。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來說,糧食安全是第一位的。早在1995年,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來斯特•R•布朗就在他的著作《誰來養活中國》中預言:「在世界糧食產量與捕魚量增長趨緩或停滯的大背景下,中國將進入一個糧食短缺的世紀。」農業具有極強的資源依賴性,中國人均耕地面積是美國的1/6、巴西的1/3,人均淡水資源是美國的1/4、巴西的1/14,可耕地化肥消耗量是美國的2.7倍、巴西的2倍。

  目前,中國農作物消耗總量中,2/3的大豆、1/4的棉花、1/6的甘蔗都依賴進口,目前,中國玉米年產量在1.45億噸的水平,相對於飼料與深加工產業的發展速度,已經進入供需緊平衡的階段。2010年,中國很可能成為玉米淨進口國。有限的耕地資源決定了中國沒有過多的糧食用於深加工,美洲的模式不適合中國,控制玉米深加工產業的盲目擴張,是中國國情的現實選擇。今年9月27日,農業部在北京組織了「中國生物質能源研討會」,我在會上也表達了這個觀點。

  國家有關部門對用糧食發展能源已經基本取得共識,發展替代能源的戰略已由當初單一的用糧食加工燃料乙醇轉變為生物質能源的綜合開發,堅持發展燃料乙醇「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原則。一些專家提倡大量種植木薯和甜高粱來發展燃料乙醇生產。用木薯和甜高粱代替玉米雖然可以做到不與人爭糧,但卻做不到不與糧爭地。利用農作物廢棄物——秸稈代替糧食生產燃料乙醇是解決乙醇原料的根本出路。

  總體上,中國在生物能源領域相關產業化技術方面還差強人意。生物燃料是個交叉學科,涉及到農學、化工、能源等多個領域,國內的高校院所更多的仍停留在「單兵作戰、各自為政」的階段,在資源整合方面亟待加強。

更多生物質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生物質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