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製冷行業分析報告 >> 碳減排承諾: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碳減排承諾:影響中國經濟發展

2009-12-02 09:29: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大比例的碳減排承諾是一種倒逼機制,將全面影響中國的發展。在一段時期內,甚至還可能會大幅增加整個社會的管理與運行成本。因此,願望雖好,挑戰卻極為嚴峻。

    繼上月25日美國宣布碳減排目標之後,中國也公布了大尺度的碳減排計劃。由於這兩個碳排放大國的率先表態,相信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會有比較好的結果。但是,細讀中美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碳減排計劃後,一股不平與憂慮之感油然而生。

    不平什麼?不平的是中國人還沒有享受「高碳」生活,就要先「低碳」化了。憂慮什麼?憂慮的是大比例減排一旦實施,會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將全面影響中國的發展,包括從行政管理、社會組織、經濟運行到所有行業都將受此波及而變化。甚至在今後一段時期,有可能出現整個社會成本大增的局面。可以說,願望雖好,但挑戰卻極為嚴峻。

    何出此言?在細說挑戰之前,先講一講心中的不平。

    據報導,美國白宮宣布,美國將在哥本哈根大會上承諾,202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少17%。白宮表示,美國的減排目標還包括到2025年減排30%,2030年減排42%,2050年減排83%。對於美國在2020年減排17%的承諾,有專家認為,這一目標僅相當於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4%,與國際社會的要求有很大距離。

    此前,歐盟承諾,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0%。日本表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對此,一些發展中國家認為,已開發國家應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5%到40%,並兌現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與技術轉讓的承諾。一些最不已開發國家和小島嶼國則呼籲,已開發國家到2020年應減排45%以上。

    中國是什麼態度呢?中國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同時,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要達到15%左右;通過植樹造林和加強森林管理,森林面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也就是說,一面在減碳,一面又在增氧。但迄今為止,中國在減排方面還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資金與技術支持。

    這裡,把各方的承諾「曬一曬」可以發現,已開發國家享受了一百多年的「高碳」生活,在減排問題上卻不肯有更多的承擔。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鎮化、工業化還沒有完成,還沒有「高碳」化,卻被要求「低碳」起來。而且,更為不公平的是,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某些「高碳」是已開發國家轉嫁的結果,是不該算到中國人頭上的。因此,我們務必要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不能承擔超出責任的義務。

    到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50%意味著什麼?又會面臨哪些棘手問題呢?用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解振華的話說,如果現在把容易減排的都減了,以後再提高減排能效就會越來越難,付出的成本將更高。因為,中國現在的經濟總量已經很大了,如果按9.8%的年增長率來計算,以後的減排量會越來越大,要求會越來越高。這就是中國減排的趨勢。

    除了生產環節外,在行政管理、社會生活以及日常經濟運行等方面都有問題。

    從行政環節看,中國現行的行政管理機構十分龐大,機構重疊,資源消耗嚴重。僅以職務用車為例,就面臨嚴峻的減排問題。從社會環節看,由於基本公共服務失衡與公共意識缺乏,許多地方又存在嚴重浪費。日常經濟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則更為嚴重。從政策規劃到項目實施,再到生產與消費環節,從理念到行為,都存在大量的減排問題。
 
    如果再加上前30年「高碳」經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補救起來就要花更大成本。另外,再從大比例減排波及的行業看,由於股市的投機性與媚俗性,總喜歡把一個熱點歸集到某幾個可以炒作的行業或板塊上。但事實上,大比例減排波及的決不是幾個行業而是所有行業,是影響下一步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導因素。因此,絕不能小看這個量化的碳排放比例。

    目前,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關鍵階段,加上人口眾多和各地發展不平衡,特別是現行的能源結構仍以煤炭與石油為主,因此,高碳排放問題在短時間內將難以得到解決,減排的壓力將是巨大的。在這種情況下,推行低碳行政、低碳生產和低碳生活,才是唯一的出路。與此同時,中國也沒有必要做大好佬,承擔太多。否則,就太虧了。

更多碳減排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碳減排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