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數字出版行業分析報告 >> 201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十大預測

2011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十大預測

2011-01-04 13:04: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全球出版業正在發生劇變,數字出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國際出版巨頭紛紛調整戰略、跑馬圈地;中國出版機構、書店及發行集團、數字出版商、技術提供商、移動運營商等數字出版各產業鏈也聞風而動、搶占先機。

    2009年,中國數字出版總產出達799.40億元,同比增長41.5%,增長速度超過紙質出版物。作為數字出版鞏固、延續並進一步擴張的一年,有分析師預計,2010年,中國數字出版產業總產出將超過900億元。而隨著產業融合的加劇,2011年,以數位技術為主要手段的數字出版將繼續壯大,掀起現代出版產業市場格局的又一番震盪。

    2011年,數字出版變化幾許,走向何方?本報特邀請業界人士展開預測。

    預測一:電信運營商主導數字閱讀「食物鏈」

    2010年5月,中國移動宣布數字閱讀業務正式上線;6月,中國聯通快速跟進布局;9月,中國電信天翼閱讀平台正式運營。至此,三大電信運營商全部重兵集結待命。在中國市場,電信運營商的數字閱讀業務以手機、電子書、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為載體,業務定位是「打造全新的圖書發行渠道」。顯然,在數字閱讀「食物鏈」上,同時具備用戶和支付優勢的電信運營商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其中,中國移動又具有絕對領先地位,預計將吞食一半以上份額。

    預測二:產業鏈深度融合出現重大突破

    作為一個由各種不同類型資源共同催生並爆發的新型產業,數字出版產業鏈的長度可想而知。目前,國內已經出現由產業鏈各個利益群體自發抱團形成的各種不同類型的產業聯盟,但是由於自身出發點不同,決定了其無法站在產業的高度整合資源,並且各個聯盟之間還可能因為利益的衝突而在產業推動方向上南轅北轍,這在信息產業其他領域早有案例。相信這種現象必定已被相關主管部門高度關注,在2011年,中國將出現權威性數字出版產業聯盟,聯盟將致力於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搭建一個開放的發展平台,從全產業發展的高度,匯聚內容製造、版權運營、營銷推廣、硬體終端設計及製造等產業核心環節的關鍵企業,共同探討構建數字出版產業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方案、新模式,推動中國數字出版產業高速健康成長。

    預測三:各地新華書店強勢介入數字出版

    2010年6月,上海新華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解放日報報業集團、上海易狄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合資成立上海新華解放數字閱讀傳媒有限公司,推出亦墨電子閱讀器和新華e店網上內容平台。7月,四川新華書店旗下數字閱讀平台九月網上線,九月網對傳統出版物的紙質圖書進行數位化加工,並向廣大讀者提供了搜書、閱讀、互動分享、購買等一體化的網絡服務平台。九月網的電子書產品不僅包含小說、網絡文學等大眾閱讀品種,還擁有很多嚴肅閱讀的專業書籍,並保留了紙質書的版式,讓讀者在閱讀時獲得與傳統閱讀方式一樣的感覺。可以預見,2011年會有更多的區域性新華書店加入到數字出版產業鏈的競爭中來,這種線上線下圖書銷售渠道的高度融合,對於傳統出版發行業具有重大意義。而包括漢王在內的電子書閱讀器廠商應該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如果能在此轉型過程中快速滲透進新華書店的線下渠道,把新華書店發展為展示甚至銷售其電子書閱讀器的主戰場,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功效。

    預測四:三大移動閱讀終端銷量均大幅增長

    2011年,伴隨著產業鏈的進一步成熟,全球範圍內以電子書、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為代表的三大移動數字閱讀終端銷量將出現大幅度增長,中國地區更將超越全球平均增長幅度。其中,電子書銷量將至少增長1倍,數量上超過300萬台;平板電腦銷量將超過500萬台;智慧型手機銷量則將突破8000萬台。電子書、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銷量的大幅度增長,無疑將進一步促進數位化閱讀的普及,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是對電信運營商3G帶寬和版權運營商內容資源的巨大挑戰。

    預測五:電子書包試點學校數量呈現「井噴」

    2010年,電子書包計劃已經在部分地區悄然潛行,作為中國數字出版產業高地的上海再次成為領頭羊。據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焦揚透露,虹口區教育局已經與中國電信及幾家相關出版社和數字出版網站簽署了四方數字出版協議,上海市電子書包計劃將在虹口區試點推廣。另據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介紹,漢王已在包括上海、廣東、江蘇、北京、四川、重慶在內的多個城市落實好試點單位。顯而易見,全社會都希望減輕學生的書包負擔,電子書和電化教育教學相結合是大勢所趨。從國內看,教材出版一直是國家級預算,一般省份每年都在10億元左右,政府也想找到更好的方案。但這也是一個體制內的事情,不僅需要在終端的成本、可靠性上下工夫,還要跟教材、作業的發送及教案或課件的發送相結合。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任重而道遠。

    預測六: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迅猛崛起

    2010年8月,新聞出版總署發布了《關於加快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末,在全國形成8~10家各具特色、年產值超百億元的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或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園區。2008年7月,中國第一家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落戶張江;2010年4月,第二家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落戶重慶北部新區;而後杭州、湖南、武漢、北京的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陸續獲批,上海虹口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成為延伸試點,廣東和西安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也在積極申請中。目前看來,到2011年末,全國範圍內符合要求的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或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園區可能達到10家,總產值超過1000億元。可以預見,2011年,上海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在全國各基地中將繼續領跑,同時,積極參與申報國家數字出版基地或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園區的候選地區將面臨一場激烈的角逐。

    預測七:元太在電子紙領域的寡頭局面被打破

    坦白說,這是最不算預測的預測,它正在發生。某種意義上講,過去元太成就了基於電子墨水顯示技術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未來,它又可能會阻礙這個深度閱讀市場的進一步壯大。據悉,2011年友達、高通旗下電子紙都將實現量產,而未來三足鼎立的格局必將帶來競爭,基於電子墨水顯示技術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將出現較大幅度的降價。值得一提的是,之前頗引人關注的廣州奧熠科技公司近來似乎銷聲匿跡,作為中國大陸第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電子紙研發企業,業界非常期待它的聲音。

    預測八:iPhone/iPad發行渠道受媒體熱捧

    伴隨著iPhone/iPad在全球範圍內的持續熱賣,越來越多的傳統報刊在基於蘋果AppStore平台上發布數字版本,連一直反對網際網路免費新聞模式的新聞集團創始人默多克也不得不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據悉他已投入3000萬美元和100名記者籌備打造iPad電子報《TheDaily》。

    而英國傳奇億萬富翁、維珍集團創始人理察·布蘭森日前也宣稱計劃發布專為iPad設計的電子雜誌《Project》。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在蘋果AppStore平台上發布數字版本的國內各類主流報紙雜誌已超過上百種,可以預見,2011年將會有更多的國內報紙雜誌「入列」。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有部分報紙雜誌出現了傳統印刷版和iPhone/iPad發行版內容不完全一致的現象。同時,海外報紙雜誌或將利用iPhone/iPad發行版曲線進入中國市場,這將成為主管部門新的課題。
    預測九:Kindle水貨悄然攫取電子書市場份額

    作為全球電子書第一品牌,亞馬遜旗下Kindle早已覬覦中國市場多時,其中文名也早被確定為「金讀」。據國家商標局證實,亞馬遜早在去年年底就已經獲得了8項關於「金讀」的商標權。2010年8月,一份名為「中國一年期有限質量保證服務」的亞馬遜中國子公司卓越亞馬遜的內部文檔也從側面印證了Kindle籌備進入中國的計劃。不過,隨著新聞出版總署《關於發展電子書產業的意見》的正式頒布,中國電子書行業准入制度已初見端倪,Kindle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自然也水漲船高。同時,Kindle一直以來的「收費內容養硬體終端」模式是否可以在中國複製面臨嚴峻考驗。個人預測,亞馬遜旗下Kindle明年暫時還不會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透過各種不同類型途徑進入中國市場的Kindle水貨數量龐大,據不完全統計,僅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每月合計出貨數量超過3萬台,極大衝擊了漢王、亦墨、翰林、易博士等民族品牌電子書的銷售。但必須引起注意的是,Kindle水貨可以通過海外SIM卡任意下載,也將成為管理新問題。

    預測十:出版社旗下電子書終端關停並轉

    出版社的核心資源是什麼?內容。至於電子書終端,某種程度上講,本質上和印刷廠沒有什麼兩樣,出版社為何一定要對此耿耿於懷、糾纏不休呢?磨鐵圖書總裁沈浩波就曾說過:「磨鐵永遠不會做電子書終端。」在他看來,內容出版才是出版商的優勢所在。事實上,目前已推出電子書終端的各大出版社均已感覺到來自銷售部門的壓力,除了當做送給關係戶的禮品之外,真正的市場並不認可這些匆忙上馬的產品。如果這個預測成真,各大出版社就姑且把這些因關停並轉而產生的損失當做數位化浪潮下的又一筆學費吧。


 

更多數字出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數字出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