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國新聞出版產業規模下滑但發展基本面保持穩定,數位化業務收入保持增長。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嚴重衝擊,新聞出版產業規模有所下滑,但發展基本面仍保持穩定。全國出版、印刷和發行服務實現營業收入16776.3億元(人民幣,以下同),較2019年降低11.2%;擁有資產總額22578.7億元,降低6.3%;所有者權益(淨資產)11425.4億元,降低6%。
主題圖書影響力進一步彰顯,主流報刊市場地位日趨穩固。在52種年度印數達到或超過100萬冊的一般圖書中,主題圖書占30.8%,較2019年提高6.4個百分點;《人民日報》平均期印數和總印數繼續保持增長,始終穩居綜合類報紙第一。
同時,2020年,書報刊傳統出版規模有所下滑。全國圖書品種新版較2019年降低5%,重印降低2.1%;全國圖書總印數降低2.1%;圖書出版實現營業收入963.6億元,降低2.6%。報刊出版總印數分別降低9%和7%,實現營業收入分別降低6.4%和2.8%。印刷複製實現營業收入降低13.1%,出版物發行實現營業收入降低7.6%。
與之相對的是數位化業務收入保持增長。2020年,數字出版收入11781.7億元,增長19.2%。新華書店與出版社網上出版物銷售數量增長40.6%,金額增長62.5%。全國數字出版物出口金額增長11.5%。
此外,出版傳媒集團旗艦地位進一步突出,表現出較強的抗風險能力。108家圖書出版、報刊出版和發行集團共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491.0億元,占全國書報刊出版和出版物發行主營業務收入的80.5%,提高4.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341.2億元,占全國出版發行全行業利潤總額的74.2%,提高1.2個百分點。9家集團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和所有者權益均超過百億,「三百億」陣營增加1家。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出版版權貿易逆差大幅縮小。全國共輸出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版權13895項,較2019年降低6.2%;引進圖書、音像製品和電子出版物版權14185項,降低11.2%;貿易逆差290項,降低75.0%。其中,向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印度等國家或地區輸出宣傳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介紹中國建設成就經驗圖書版權140多項,介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識圖書版權400多項,涉及英語、日語、俄語、印地語、阿拉伯語等多種文字。
中國在用戶規模、產品和內容質量方面領先世界數字出版行業。2019-2024年中國數字出版行業市場深度研究及發展前景投資可行性分析報告根據中國目前數字讀者規模超過5億的數據判斷,到2020年,中國數字出版行業的總收入達到1.18萬億元(約合19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11倍。2020年,全國網際網路期刊、電子圖書、數字報紙總收入94.03億元,比上年增長5.56%,移動閱讀收入2448.4億元。
網絡文學作為當前文化產業的熱點,2020年中國網絡文學總收入達到268.1億元,網絡作品總量約2800萬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我國網絡文學作品出口總量已超過1萬部。網絡動畫、網路遊戲、網絡教育、網絡廣告和數位音樂推動了中國數字出版行業的整體提升。
圖書的變化映襯著一個國家和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圖書出版社不足百家,書店不足3000家,出版圖書不足萬種。出版業相對落後的局面擋不住人們閱讀的熱情。文學作品《暴風驟雨》《小二黑結婚》《白毛女》等迅速掀起熱潮,帶給人們思想的啟迪。與此同時,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艾青、葉聖陶等名家作品相繼出版,陶冶了人們的情操。
改革開放以後,許多圖書的出版成為標誌性事件。《青春萬歲》《冬天裡的春天》等長篇小說的推出標誌著開啟思想解放的閘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紅高粱家族》等作品標誌著文學更緊密地擁抱普通大眾;《塵埃落定》《東藏記》等作品標誌著文學的多樣性成為可能。曹文軒獲得國際安徒生兒童文學獎,標誌著我國兒童文學已達到可與國際同行平等對話的水準。《不列顛百科全書》全譯本和《中國大百科全書》的出版,標誌著我國百科事業已經趕上先進已開發國家的步伐。「走向未來叢書」和「走向世界叢書」等叢書的出版,標誌著國家改革開放和文化建設已擁有更為廣闊的參照系。
進入新時代,我國科技出版迎來春天。《工程控制論》《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中國大科學裝置》和「中國高鐵技術系列教材」等書籍的出版,標誌著我國科學技術在若干重要領域已居於領先地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中國出版業的發展是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文化的有力表達。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業堅持「雙為」方針,「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對中華文明與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播和傳承作出重要貢獻。70年間,一批批精品出版工程落地,共同構築起出版業高峰。《辭海》《中國大百科全書》《漢譯世界名著》《二十四史》等圖書的大型出版工程歷經幾代人接力推出,出版精品持續湧現。許多精品力作暢銷國際,被世界各大圖書館紛紛保藏。
1985年,漢字雷射照排技術研製成功;1987年,首張整頁輸出之中文報紙問世,中國出版業開始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上世紀90年代,計算機在中國普及應用,數年間虛擬出版突飛猛進,在網際網路和數位技術的雙重加持下,中國出版業開啟快速發展模式。新世紀,中國出版進入數字出版階段,對傳統出版業產生了重大影響,也給出版行業帶來了廣闊發展空間。經過70年發展,以圖書、期刊、報紙為代表的傳統出版物在種數、總印數等方面都大幅提升。2018年,全國出版圖書已經突破50萬種。
隨著計算機普及和網際網路勃興,數字出版產業鏈迅速崛起。在政策和技術的雙輪驅動下,出版融合趨勢加劇,產業結構疊代更新,出版產業鏈從傳統的書報刊逐漸擴展到動漫、遊戲、音樂、廣告、資料庫等,出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支柱性作用越來越凸顯。
正如一位出版人所言,中國有著數千年未曾中斷的出版歷史,曾經長期是人類出版的峰巔之國。站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歷史起點,當代出版人應繼承傳統,奮發有為,共同推動我國由「出版大國」邁向「出版強國」,推動我國出版業重回人類出版的「峰巔」。
數字出版擁抱技術變革,2022年數字出版的最大價值在於促進出版業的融合發展。當下,出版數位化發展的進程快,產品的形式和市場需求變化也快。對於出版業來說,這種轉化過程中的觀念和機制固然重要,但經濟實力雄厚是發展的重要保證,堅持和探索是最好的堅守。
以上就是數字出版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更多數字出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數字出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