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分析 >> 行業分析報告 >> 電視媒體對外傳播新格局與國際化策略淺析

電視媒體對外傳播新格局與國際化策略淺析

2011-01-14 13:31:0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在全球化時代,中國電視媒體以提升國際傳播力為主旨,以鍛造國家軟實力、塑造國家形象為訴求,近年來積極實施「走出去」的國際傳播策略,推進跨文化傳播並主動參與國際競爭。2010年,新華社挺進國際電視媒體主戰場,中國新華新聞電視網(簡稱中國電視網或CNC)中英文台相繼開播,標誌著中國電視媒體對外傳播邁上嶄新的台階,初步形成了以CNC、CCTV、鳳凰衛視為主力軍,以東方衛視、北京衛視、湖南衛視、中國黃河電視台等為方面軍,以多語種、多頻道、全媒體、全天候為發展趨勢的對外傳播新格局。

    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順應國際傳播格局的要求,加快實施廣播電視「走出去」工程,通過增強覆蓋網絡、加強陣地建設、搭建交流平台等方式,深入推進中國電視媒體的國際化,其策略大體可歸結為:提升採集力、增強傳播力、鍛造整合力。

    一、提升採集力——加強海外陣地建設,編織覆蓋全球的電視新聞採集網絡

    CNC超常規、跨越式的發展速度使其在國際傳媒舞台上異軍突起。目前,它已形成兩台(英語台、中文台)三線(通稿線路、節目線路、英語通稿線路)的基本格局,其中CNC中、英文台24小時滾動發稿。依託新華社,CNC在新聞採集網絡方面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優勢,採集播發量已進入國際前列。以2010年6月為例,CNC中文台日均純首發新聞及專題380分鐘,日均總播發新聞及專題1050分鐘;英語台日均純首發新聞及專題285分鐘,日均總播發新聞及專題1250分鐘。新華社高度重視國際新聞的原創率、首發率、落地率,著力加強海外新聞採集布點和雇員隊伍建設,目前海外分社已達131個(其中具有獨立電視新聞採集能力的超過80個),到2020年將達到200個,駐外機構的「本土化」人員將增加到3000人。新華社副總編輯、CNC董事長吳錦才提出,以地球為活動舞台,使CNC的電視採集隊伍在世界範圍內達到無盲點的全面覆蓋,以確保重大事件第一時間達到現場。

    CCTV作為國家電視台,一直是中國電視媒體外宣的「國家隊」領隊。1984年,CCTV在香港建立了首個駐外記者站,如今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19個駐外記者站,駐外記者40多人。除港澳台以外,其採集網絡遍布亞、非、歐、美等地,初步形成了覆蓋全球的採集網絡。2008年,CCTV為了提高國際新聞的自采率,啟用了歐、美中心記者站,使其成為具有獨立采、編、製作、播送能力的境外報導中心,以此推進其國際化戰略。經過多年的磨礪,CCTV逐步成為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全球性電視媒體。

    鳳凰衛視自1996年開播以來,以「向世界發出華人媒體的聲音」、「拉近全球華人距離」、「構建兩岸三地橋樑」為己任,在世界各地廣泛布點。除在北京、上海、深圳、台北外,還在日、英、法、俄、澳、美等地設立了19個記者站或新聞辦事處,成為第一個跨洲進行同步聯播的華語電視台,第一個每天在京、港、台連線製作電視節目的傳媒機構,第一個在亞洲、歐洲、美洲擁有製作基地和記者站的華語頻道,第一個採用光纖網絡採集、編輯及播出系統播放節目的電視台。

    受審批限制,現在省市級媒體向海外派駐記者還受到相當大的政策影響。目前,上海廣播電視台僅在香港派駐了記者站,其他省級台幾乎沒有海外採集力量,一旦國際重大事件發生,大都依靠連線新華社、CCTV或中國國際廣播電台。

    二、增強傳播力——通過衛星、光纜、手機、網絡等多種渠道,實現電視節目在海外的立體覆蓋

    電視媒體的跨國傳播能否實現,不僅取決於自身的內容優勢、品牌輻射力,而且受制於當地的政策法規以及本身的傳播能力,特別是技術手段的先進程度。因此,內容與渠道並重,「內容與技術同步」,成為各家電視媒體國際化的重要策略。

    1.CNC: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後起之秀

    CNC的定位為「國際視野、中國觀察、即時傳播、客觀表達」,目標是成為中國對外報導第一窗口,並最終成為把握國際話語權、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世界新聞電視頻道之一。按照規劃,到2012年,新華社將在北美、非洲、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主要城市建成30多個城市台,基本形成CNC及其直屬台、附屬台架構及運營模式。CNC將逐漸增加法、日、西、葡、阿、俄等語種節目,還將組織環境頻道。作為一個台群概念,CNC旨在形成包含多家電視頻道和多種電視類型的媒體集團,將以衛星、光纜、手機、網絡等不同形式組織傳播。到2014年,CNC英語台將覆蓋近100個國家和地區並逐步進入海外電視網絡,向全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傳遞中國的價值。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CNC高度看重新媒體的渠道價值,力爭實現電視節目跨媒體、跨終端的覆蓋。如今,CNC中英文台的節目,已在網絡電視台、手機電視台同步傳送,同時啟動了戶外螢幕建設,既擴大了海外影響力,也拓展了產業鏈。CNC以英文手機電視為突破口,還實現了向歐美等全球手機電視市場的快速拓展。

    2.CCTV:中國電視國際傳播的旗艦

    CCTV的國際傳播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1)1959~1975年電視對外傳播以寄送節目為主;(2)1976~1991年從節目到欄目,從寄送到利用通訊衛星對外傳送;(3)1992~2004年開辦國際電視,參與國際電視競爭;(4)2004~今:推動「走出去」戰略,開創電視對外傳播新局面。

    1992年,CCTV創辦中文國際頻道(CCTV-4),以港澳台同胞、海外華人華僑為主要收視對象,全天24小時通過衛星向世界傳送。2000年,英語國際頻道(CCTV-9)誕生,它以世界各國的英語受眾以及常駐中國的外國友人為收視對象。兩個頻道的誕生,標誌著中國開始進入世界電視市場參與競爭。特別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兩個頻道開創了中國電視史上對於單一事件的最大規模報導,收視率大幅攀升,CCTV-4比平時提高了28倍,CCTV-9也提高了6倍,前者開始成為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中文媒體,後者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高。2004年,法語、西班牙語國際頻道相繼開辦,進一步擴大了其國際影響力。2007年底,4個國際頻道在137個國家和地區落地,境外落戶8380萬戶。其中英語頻道占75%,約6285萬戶;中文國際頻道占18%,約1508萬戶;法語頻道占4%,約335萬戶;西語頻道占3%,約251萬戶。

    2008年,CCTV-4一分為三:亞洲台、美洲台、歐洲台。3個新頻道使用近十顆衛星的十幾個轉發器傳播信號,98%的地球表面可以收到。2009年,俄語、阿拉伯語、葡萄牙語頻道開播。至此,CCTV形成了7種語言、10個國際頻道的傳播格局。
    如今,CCTV已實現對外傳播的三大轉變:即由單一頻道向多頻道轉變,由單一語種向多語種轉變,由單一媒體向多媒體轉變。

    3.鳳凰衛視:打造華語全球電視新聞網

    鳳凰衛視旗下的中文台、電影台、資訊台、歐洲台、美洲台通過AsiaSat-3,Eurobird,Telsat-12,DirecTV,EchoStar等衛星直播平台,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鳳凰衛視資訊台號稱世界上唯一全天24小時滾動播出時事、財經新聞的華語衛星頻道,也是唯一覆蓋兩岸三地的華語資訊頻道。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鳳凰美洲台通過美國兩大直播衛星平台DirecTV及EchoStar落地北美,美國約100萬華人家庭均可收看到鳳凰衛視的節目;在亞洲,鳳凰已進入新加坡有線電視網和馬來西亞最大收費電視公司,同時進入了印尼和日本。

    鳳凰衛視董事局主席劉長樂提出,要以民間的、市場的定位為占據世界人口1/5的華人在全球傳播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在華語世界爭奪重大新聞的第一解釋權。2008年央視市場研究股份公司一項調查顯示,鳳凰衛視中文台繼續超越中國內地衛星頻道,穩居觀眾滿意度指數第一位。依靠名記者、名主持、名評論員等戰略的深入推進,鳳凰衛視如今當之無愧可稱為華語世界的CNN。

    小成本製作是鳳凰衛視成功的重要法寶(強調評論節目,多數節目在演播室內製作)。2009年,鳳凰衛視總收入15.31億港元,上漲10.14%;利潤3億港元,同比增長7.1%。

    4.中國電視長城平台:集大成者

    長城平台是由CCTV,地方電視台,香港等地的漢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等頻道集成的海外播出平台。經國家廣電總局批准,CCTV旗下的中視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負責該平台海外落地項目的運營。2004年以來,長城平台先後在美國、亞洲、歐洲、加拿大和拉丁美洲落地,並將向大洋洲等地擴展。長城平台的開播,有效扭轉了歐美華語市場「台強我弱」的現狀(之前歐美僑胞可選擇的中文台主要是台灣的中天、東森、TVBS等),為海外觀眾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窗戶。目前,CCTV在長城衛星的美洲、亞洲和歐洲三個平台,受眾合計超過100萬戶。

    5.省級電視台:對外傳播的生力軍

    省級電視台除了依靠長城平台走向世界,還通過各種途徑登陸海外,拓展國際影響。

    中東部地區省級台,以東方衛視和湖南電視台為代表。東方衛視從前身上海衛視起就謀求向海外發展,並於2002年起在日本落地;2003年起通過與TVB戰略合作在澳大利亞落地;同年9月在澳門落地。2007年4月,東方衛視通過TVB付費電視網在香港落地。湖南衛視高舉娛樂大旗,已連續數年收視率居全國省級台之首。它逐步從一家區域性的電視媒體,成長為在海內外具有廣泛影響的強勢媒體。其國際頻道已實現在港澳台地區、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落地。

    邊疆地區的地方台則充分利用地域優勢,努力擴大在周邊國家的節目落地。如廣西衛視在越南、寮國、柬埔寨、菲律賓4個東協國家落地;西藏衛視的藏語頻道進入了尼泊爾最大的有線電視網;內蒙古衛視在蒙古、俄羅斯和紐西蘭的部分地區落地;新疆電視台的哈語頻道在蒙古落地。
    此外,2004年6月開播的專業外宣電視台——中國黃河電視台,以推廣漢語教學和傳播中國文化為主要內容,目前通過長城電視美國、加拿大和拉美三大平台落地,每天播出6小時節目,24小時滾動播出。

    三、鍛造整合力——搭建電視國際交流平台,推進業界結盟合作;或依靠資本化、市場化等運作手段,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

    如果說採集力解決了電視機構的節目源和首發優勢,傳播力保障了節目的傳輸與落地問題,那麼整合力則是為了增強電視機構吸納外部資源的能力,進而增強其核心競爭力。

    國內電視媒體擴大走出去的渠道通行做法有:一、同國外電視台合作節目或交換節目;二、邀請海外媒體共同拍攝採訪,然後在外方主流電視台播出;三、到海外舉辦電視周,或舉辦中國影視節展、國際影視節(如上海國際電視節、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等),推動節目交易;四、依靠資本化、市場化等運作手段,增強核心競爭力。

    CNC非常重視對外合作,並以此提升其在海外的輻射力。正式開播前,新華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發起舉辦了「國際兒童日」大型公益活動和24小時環球直播報導,全球83個國家和地區927家各類媒體參與活動。新華社除了與東森電視台簽署合作協議,與俄羅斯國家電視台共辦欄目《中國經濟》外,在與國際電視媒體合作領域一直抱著開放的態度。為了提高國際競爭力,CNC提出按照資本化、市場化、公司化的方向,在全媒體產業鏈上搭建資產運營新平台。在新華社擁有51%絕對控股權的前提下,廣泛吸收社會資金參與頻道建設、推廣等工作,以適應海外拓展的環境。根據規劃,其資本運作手段還包括:創投基金投資、以公司重組方式實現境外上市等。

    CCTV先後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00多個電視媒體進行過合作。如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BBC、NHK合作推出的「Discovery中國新銳導演計劃」等。2008年,CCTV通過「走遍亞洲」、「首屆在華外國人漢語大賽」、「手拉手」等大型賽事和演出活動,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影響。CCTV還搭建了全球性的營銷網絡,每年銷售近萬部/集的專題片、電視劇、電影、紀錄片和綜藝節目。

    廣東電視台與海外投資機構合辦境外電視台,組建海外兵團,探索出互利雙贏的發展模式。目前已組建兩個境外頻道:馬來西亞「家娛頻道」和香港「點心衛視」。2005年6月,由廣東台和馬來西亞的一家電視製作機構合辦的中文衛星頻道——「家娛頻道」主要面向東南亞華人,現已進入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越南、寮國等國。2007年4月,廣東台與香港愛國資本機構新辦的粵語頻道——「點心衛視」通過亞太6號上星,同時在香港Now寬帶網播出。它們為中國電視媒體的國際化探索了一條新路。

    上海廣播電視台通過參加坎城電視節、北美電視節目交易會,與海外合辦高端國際會展,以及在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埃及等國舉辦「上海電視周」活動,不斷拓展電視節目在國際市場的發行、銷售渠道。創辦於1986年、由上海文廣影視集團和上海市文廣局承辦的上海電視節,是中國創辦最早的國際性電視節,如今已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具影響力的中外電視專業交流合作平台。此外,上海廣播電視台還與時代華納、維亞康姆、迪斯尼、新聞集團、環球集團等國際著名傳媒集團開展了多層次的合作,拓展傳媒產業鏈,提升國際競爭力。
    如今,世界各國在電視領域爭奪國際話語權的鬥爭愈演愈烈。除了BBC、CNN和半島電視台,許多國家都在發力建設全球電視新聞網,以提升國家形象,輸出文化價值觀。2005年和2006年,今日俄羅斯電視台、法國24小時電視台相繼誕生,它們均由政府投資。此外,具有國際影響的還有路透社電視、美聯社電視、德國之聲TV、美國之音TV、韓國KBS等。這些全球性的電視新聞傳播機構有著共同的特徵:一、全天24小時播出,直播常態化;二、通過衛星或網際網路覆蓋全球;三、使用母語和英語對外傳播;

    四、以傳播國家意識形態或民族意識形態為主旨

    中國至今尚未形成與綜合國力相匹配的全球性電視新聞傳播機構。CNC、CCTV雖然是國際電視市場上兩支充滿生機的新鮮力量,其建設世界級媒體的戰略意圖日益清晰,但它們與國際一流媒體差距明顯(如CCTV的海外受眾戶尚不足9000萬,而BBC的訂戶數為2.95億,CNN覆蓋10億人口,半島電視台1.4億,NHK1.23億),與中國的國際地位還不相適應。總之,中國電視媒體在國際舞台的聲音依然偏弱,國際化道路還任重道遠。

 

更多電視媒體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視媒體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