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道部稱「7·23」事故被追尾動車D3115次因雷擊停車,此說遭多方質疑。在這個風口浪尖之時,多家企業負責人婉拒採訪,但還是有業內知情人士向披露了溫州避雷產業種種。
蜂擁而入一度開打價格戰
溫商掘金「避雷」產業可追溯到17年前。
1993年,平陽余燕坤、包笑蓮夫婦偶然得知合肥科學院試驗氧化鋅避雷器的消息,當時正從事壓力容器製造的他倆感覺這是一個新商機,於是北上合肥、南下廣州邀請專家分析產品並進行市場調研。
次年6月,余燕坤夫婦創辦溫州益坤電氣有限公司。經一年時間的技術攻關,研製出220KV及以下電壓等級的氧化鋅避雷器,並於1996年通過有關部門鑑定,填補了浙江省內雷電防護高科技產品的空白。
此後幾年,溫州市大光明避雷器有限公司、浙江神龍電器有限公司等企業也紛紛涉足,而一些原本專做其他電器產品的企業也開始搶食這塊蛋糕。
「大量企業一哄而上,無論是做外貿還是內銷,都打起了價格戰。」業內人士表示,當時利潤縮水達10%左右。
參與標準制訂謀「話語權」
瞄準高端動車是「新蛋糕」
從溫州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獲悉,樂清區域出口的避雷產品今年1-7月為278批、貨值447.7萬美元,去年全年566批、貨值992萬美元,前年514批、貨值約658萬美元,呈逐年遞增趨勢,全市今年預計出口貨值能超2000萬美元。
然而,國外避雷企業也早已在中國市場攻城略地,日系跨國企業在中國還實現了絕緣子避雷器產品本土化生產,它們在超高壓和可靠性要求較高、關鍵部位的產品領域,已有較高市場占有率。而溫州避雷產業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仍是低、小、散,龍頭企業不多,若不優化產業鏈、資源整合,難以與狼共舞。
怎麼辦?基於避雷企業本身也能生產其他電器產品的優勢,可以為買方提供一整套「避雷系統」,使防雷能力達到最優。一些溫企就已從此前單一的賣產品,開始轉向賣「解決方案」。如神龍公司就在自己的網站上掛出了「防雷工程方案」等多個方案供訪問者參考。
益坤公司有關負責人則在博客撰文設想對產業進行整合。溫州避雷產業大公司不僅有豐富經驗和客戶資源,品牌形象和公司資質在全球同業中也屬於較好的。中小企業在研發、創新能力上雖稍顯乏力,但有自己的銷售網絡和富餘生產能力。大家可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業內人士表示,儘管溫州企業在整合上還有難度,但至少已有這樣的覺悟,這將有利於溫州「避雷」全球基地的真正形成。
作為較早進入避雷產業的溫州企業,其身影也頻繁出現在各類標準制訂的會場。
2008年發布的國標《標稱電壓高於1000V使用的戶內和戶外聚合物絕緣子——一般定義、試驗方法和接收準則》就是由益坤公司與國家絕緣子避雷器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等國內著名研究院校、質檢中心及其他科研實力領先的高新技術企業一道制訂。
近日,鐵道部機車聯辦等一行人員還專程就如何有效促進機車頂絕緣子等產品的維護到益坤公司進行調研。
此外,不少溫州避雷企業也正加強科技創新能力及理論基礎研究,積極參與各種國家級行業協會、標準委員會,謀求加入標準制訂的陣營,掌握一定「話語權」,在競爭中居於有利地位。
整合產業打造溫州「避雷」基地
高科技產品中也有高端。
一些企業從日本、歐美高端避雷器產品中得到啟發,不願打價格戰,開啟了求新求異之路。
大光明、神龍等公司就投入巨資研製各種電涌保護器。這類產品經有關部委及國內外相關測試中心檢測,性能表現達標。
益坤公司則研發出電氣化鐵道機車用氧化鋅避雷器。而隨著國內高速動車陸續投入使用,該公司還及時研發了高速機車絕緣子搶占市場先機,占有率目前已排業界前列。
益坤公司有關負責人在其博客中撰文稱,中國電氣化鐵道的發展給業界帶來了發展機遇,而該公司由於較早採用國際標準,已取得一定的先發優勢。特別是針對大功率機車車型中的車頂避雷器絕緣子,已先後獲得西門子、東芝、阿爾斯通的認可。
業內人士表示,動車用避雷產品及系統科技含量更高,是業界爭奪的新蛋糕,也是不少企業身處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一根救命稻草。
更多動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動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